过去几个月影视圈含"港"量略高。
《明日战记》延长上映,《神探大战》余味犹在,今天黄子华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口碑已爆,黑马姿态强劲。
不得不说,香港演员的号召力还是在的。
不说戏里,戏外花絮也能掀起一波热潮。
这个图,Sir相信大家都见过。
刘青云现场拍戏,无人认出。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真的疯子。甚至很多路人围观,看到他冲过来下意识躲避,眼露迷惑。
《神探大战》拍三个月,刘青云手里只有一份剧本,有时等得不耐烦了,连摄像都拿起了手机……
没人见过刘青云在片场用手机。
38度天气,六点半到场,提前8小时化好妆等开工,给搭戏的谭凯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状态很安静,一点都不浮躁。"
香港演员,为拍戏豁得出去是出了名的。
六七十岁乃至八十岁的,已在口口相传中封神成佛——
四哥谢贤80高龄连拍288小时不停歇;成龙打戏永远不要替身,被保险公司拉入黑名单。
年轻一代四五十岁的,则在年轻人的啧啧惊叹中逐渐成为标杆——
张卫健拍戏愿被真蛇缠身;杨怡对戏被狂扇耳光嘴角红肿;王浩信剧中自扇巴掌19下,疯狂入戏。
用粤语讲,这叫"捱得"。
普通话,就是能熬能坚持。
再翻译翻译,就是敬业。
国内观众每每看见这些片段,一边羡慕,一边好奇——这种传统是怎么来的?
行。
今天Sir就展开、摊平、用放大镜让你们看看。
01
先说一个你们可能陌生的名字。
"虾叔"关海山。
比他更出名,是他的徒弟,吴孟达。
元老级人物吧。
可他只是个配角——
香港有个说法,主角称哥或者姐,配角称呼叔和姨。
"虾叔",配角无疑,可最终他还是获得了TVB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
关海山和徒弟吴孟达师徒之间还有这样一段趣事:
吴孟达人生最惨淡的时候,师傅将书籍《演技六讲》送给他。后来,这本书辗转于吴镇宇刘青云周星驰等人手中。
最终,出现在"龙套"尹天仇手中的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以此为原型。
兜兜转转中,敬业精神被代代传承,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引起圈圈涟漪。
其徒弟吴孟达就是很好的证明——
既能配合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表现派,同时还能与体验派方法派切磋,且丝毫不落下风。早期为了养家吴孟达什么戏都接,但从来不敷衍。久而久之,在各种天南海北不尽相同的小角色里,他具备了快速抓住角色定位,领会人物在剧中的作用效果的能力。等到表演的时候。这个人的一生早就被他吃透,浓缩在了镜头里。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用他本人的一个习惯解释——不带剧本。
在现场不是注意那些剧情和对白,这个是事先功夫全做透了。在现场我就看对手的表演,怎样能让对手发挥得更好,或者互相发挥出来,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火花的地方。
不是不看。
而是早就背熟了,吃透了。
周星驰说过一个故事。他和吴孟达刚合作的时候,吴孟达手里拿着剧本在看,只有一页纸。周星驰出去吃饭回来,他手里还是拿着那一页纸在看。上面只有三句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