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导演,谢谢我的‘女儿’奚美娟,这个荣誉属于所有伟大的母亲。"
前段时间,当吴彦姝身着旗袍,优雅从容地走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台下的演员们无一不为之动容。
这是她的第一座影后奖杯,凭借一部叫做《妈妈!》的电影,在她已然84岁的年纪获得。
站在领奖台上,吴彦姝的态度与她的年纪形成鲜明对比,谦卑到像一个新人——事实上,自她2010年正式接拍影视剧算起,吴彦姝进圈不过才12年。
但与新人的患得患失或蝇营狗苟不同,这是一个在名利场里游刃有余的"新人"。
在女明星过分追求"少女感"、男明星享受"哥哥"称号的今天,吴彦姝不止一次地回复媒体对她有关年龄的提问,如出一辙的坦然。
她爱自己花白的头发、美丽的皱纹、不再年轻的身体,和经历了许久的年华。
当有人问起她如何看待自己耄耋之年才"成名"这件事时,吴彦姝说:
"我只是又有了一个工作的机会,我特别珍惜。"
1945年,上海市,善终里73号。
这是一条浓缩着老上海独特风韵的巷子,来来往往的曼妙女郎,身着旗袍,手拿纸伞,行走在弄堂里,风姿绰约。
整个巷子里只有两栋别墅,突然,其中一栋别墅的墙头上,探出一个女孩的头。
女孩样貌端正、古灵精怪,这就是7岁的吴彦姝了。这一年,她跟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刚刚来到上海。
吴彦姝是在广州出生的,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
她的父亲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与陈独秀和李大钊算得上是校友。回国之后,吴父做过生意,后来又加入地下工作,辗转到了中山大学教书。
吴彦姝的母亲也是民国时期罕见的女大学生,在大学里主修中国文学,还兼修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家政专业——教女子怎么成为一个旧时代的好太太。
自儿时起,吴彦姝就接受了母亲格外严格的礼仪教育:
吃饭的时候,碗要端起来,小指头稍微翘一点,筷子拿在三分之一处;喝水的时候,手要举起来,挡在杯子外侧,不能让人看见牙齿;外出的时候,要随身携带手绢,路上遇到人打喷嚏,要马上用手绢捂住鼻子……
但吴彦姝的童年生活的底色,并不只有严厉。
吴彦姝的优雅,浸润到了骨子里
吴彦姝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女,因为父亲告诉家里人:"儿多母苦,不需要生多了。"他心疼怀孕受苦的妻子,也对封建思想中的"传宗接代"没什么兴趣。
父亲的新思想与母亲的旧风潮在这个家庭中交织,并在吴彦姝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吴彦姝7岁时,父亲在上海开了一家名叫"允华"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家人又搬到了上海。
在上海,她读的是震旦附小,当时还是一所教会学校。
小学二年级,她就随着家人去剧院,看的是梅兰芳唱戏,演的是《洛神》。
那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后半生,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舞台。
台上的门帘一掀开,梅兰芳还没出场,台下的吼叫声就已疯狂。再到梅兰芳一亮嗓,每唱一句,台下就鼓一次掌,那是对台上人的钦佩与敬意。
小彦姝当时并不懂国恨家仇与戏好戏坏,只觉得"这个男人,怎么能将女人演得这么好啊"。
那几年在上海,吴彦姝跟着家中长辈,看了许多"大家"的戏:"程派"的程砚秋、"张派"的张君秋、"麒派"的周信芳……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里,中原大地上几千年淬炼出的戏曲艺术,无声无息间熏陶着她。
梅兰芳 《洛神》舞台照片
后来,父亲的工作又变动到了山西医学院任职,自此,她跟着父亲,定居到了山西。
吴彦姝上高中时,父亲经常会带着她,去看山西话剧院的话剧。
那些年,她看过"中国话剧皇后"朱琳的《蔡文姬》,也看过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龙须沟》和《茶馆》……
看《茶馆》时,当三个老人撒起纸钱,舞台上高潮迭起,台下的吴彦姝泪流满面——她并没有完全看懂故事的内涵,只是单纯地被舞台上的氛围与演员的情绪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