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为了储存物资,她们女演员还需要去往榆次,将大白菜背到太原,20多公里的路,一个人要背9棵白菜。
上了车,她们扶着白菜筐,不敢坐下。下了车,她们再背起白菜筐,走回话剧院。"但当时都没觉得苦,只觉得是我们应该的。"吴彦姝说。
她将这些酸甜的记忆,转化成了演技的一部分,骄傲地说:"就像戏里我演一个挑菜篮子的人,虽然我筐里没什么东西,但我演的沉重感,肯定有。"
吴彦姝说,生活对于演员来说,特别重要。
自十八岁进入话剧院开始,吴彦姝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都奉献给了舞台。
结婚、生女,都没有耽搁她的事业,她按部就班地巡演、谢幕、享受着整个剧场的掌声,"(那时候)根本顾不上家里,我的孩子都是母亲帮忙带大的,我就以工作为主。"
多年之后,她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她不止一次地强调:"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尤其是女性,就算是你的先生对你很好,你也要独立,这样你才会有一种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精神气。"
1993年,55岁的吴彦姝从山西话剧院退休——以话剧导演的身份。
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因为山西话剧院里演员很多,导演太少,于是领导决定要从演员中培养导演,就选中了吴彦姝。
彼时,吴彦姝心里并不愿意,她觉得自己相比于导戏,更喜欢演戏。但服从命令,是当时对公职人员的要求,她也就如此在导演的岗位上干了许久。
话剧团的导演是不能演戏的,在当时,每场戏的角色都要由艺术委员会分配,如果导演去做了演员,就相当于"抢了一个演员的饭碗"。
吴彦姝只好放下了自己的表演梦,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做导演这段经历,让我分析角色更有把握。所以什么时候经历的那些经历,都没有白费。"
做导演时期的吴彦姝(左三)
退休之后,她还闲不下来,因为对舞台还存有热爱,她依旧时不时地回到剧院,参与排戏。
2003年,65岁的吴彦姝才彻底从山西话剧院退休——她需要照顾自己生病的丈夫。
吴彦姝的丈夫患有肺气肿,吴彦姝需要按时为他更换氧气瓶,以维持呼吸,直到2007年,丈夫去世。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医生建议用电击抢救,吴彦姝与女儿一起决定放弃治疗,不想让丈夫经受无谓的痛苦。
吴彦姝向来是不畏惧死亡的,这或许与她在医学院工作的父亲有关。
早年跟在父亲身边,吴彦姝见过了太多的生老病死:"你撕心裂肺地哭,他们也回不来,为什么要那样呢?赶快把他们的后事处理好,然后投入自己的工作就对了。"
父亲在吴彦姝还未退休时就已过世,丈夫离世后,她又回到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直到母亲于94岁去世。
2010年,72岁的吴彦姝在山西孑然一身,没有了亲人。
经历了生命的三次离别,吴彦姝再次挥了挥手,告别了这座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
在北京生活的女儿将她接到了身边,与自己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自此,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负载着老人的一腔勇气,终将与梦想啮合——
当一个人将生死看淡,对生命克制且客观,那她之后的人生将无所畏惧。
正如吴彦姝所说:"你怕什么呢,就去做好了嘛,这么大年纪了,死了就死了呗。"
当一个人坦然面对生死时,才会迎来新生。
吴彦姝是怎么进入娱乐圈的呢?
那是2010年,在北京生活的吴彦姝,过得并不快乐。
女儿要工作,外孙也已考上了大学,吴彦姝在这个家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到了这个年纪,你去打扰谁都不好,别人都在忙,慢慢地,你就比较消沉。"
她像是一朵被抽干了水分的花,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中,急速枯萎。
恰在此时,曾经在山西话剧院任职的张纪中,正在筹拍新版《西游记》,他找到了吴彦姝,邀请她客串毗蓝婆菩萨一角。
吴彦姝闲来无事,索性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