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加上前置条件,专家说的话好像也没毛病,包括使用的措辞是 " 在县城可能还可以 ",很谨慎的提法了。
但一放在热搜词条,就是 " 专家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住 "。
瞬间,传达的意思就变成了:
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专家还不如不建议。
讨论,瞬间就变成了非理性的情绪对冲。
不是第一次了。
即使社会新闻——
" 大学生点海底捞外卖被炸伤眼睛 "。
谁点开之前都难免联想:
那位同学还好吗?海底捞和他们的外卖是不是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此类事情只是个例还是频发 ……
结果点进去一看,被炸伤的原因是该同学先放底料后放水,并且没有搅拌。
评论区前列的网友还纷纷攻击该同学智商。
说一句 " 某顾客煮外卖火锅时因操作不当被炸伤 ",应该特别困难。
" 大学生 ",最活跃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之一。
" 海底捞 ",知名商家,社会认知度高。
这两者相加就是流量密码,放在标题,才会获得点击,获得流量。
回到专家的建议,细看也不外如是——
房价、工作、婚恋、生育、贫富差距 ……
单独一个,都像 " 海底捞 " 一样可以轻松命中我们的末梢神经。
何况 " 专家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住 " 这种超级加倍。
大家的愤怒,痛骂专家,Sir 完全理解。
然后呢?
骂完之后,除了加深专家何不食肉糜,专家愚蠢的印象。
对问题本身没有再形成任何有价值的探讨——
农民怎么生活,如何提高收入,如何改善居住环境?
没有。
只剩下愤怒,只剩下情绪。
这也是,骂专家背后缺失的东西。
在吵吵闹闹中,许多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反而被忽略了。
可这一切又只是媒体的责任么?
大众之所以能被这些言论占据眼球。
正是因为——
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调查,发声,保持中立,有深度的内容制作者,越来越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你如果去查 " 呼吁不要让农民用收割机收麦子 " 的新闻。
十条有九条在批评他。
但他真正说了什么,在哪说的,有什么前置条件,之后有没有产生影响?哪怕是正面的负面的 ……
都很难找到。
这是一个简中互联网媒体在集体衰颓的年代。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03
可能有人会问,除了媒体在当搅屎棍。
专家自己就没有问题嘛?
也不是。
在盘完网上流传的专家言论之后,Sir 发现,除了真正犯蠢的那种,绝大多数 " 专家 " 的发言,都有着固定语境、前置条件,带着目的乃至利益。
对,很多专家的话,要么就搏出位想红,要么就根本不是说给你听的。
举个例子。
那个建议农民县城买房回家种地的专家,2011 年曾经有一个看起来更出格的言论,他对他的学生说:
在当时就引起了群嘲。
被讽刺为拜金主义,骂作高等教育的悲哀。
但看他事后的解释,其实言之成理。
1. 那仅是对我学生讲的励志的话,他们基本都进商界。2. 等学生四十岁时四千万估计只相当于今天几百万。3. 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学生贫困。4. 我学生素质较高但仍需鞭策。5. 我的财富观是富不傲穷贫不妒富。6. 祝天下爱钱人都发财,共同富裕。
在他看来,他的学生就应该对高薪和更优越的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大家去考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
很偏激,是赤裸裸的拜金,是唯成功学。但,他逻辑是自洽的。
尤其是十年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