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言辞中的哗众取宠,鼓励大家去挣钱,好像还挺合理?
而上文提到的很多专家言论,再仔细去看。
有的是站在环保角度,有的是站在企业角度,有的是站在政府角度,甚至有的是站在全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
没错,那些言论听起来是很愚蠢。
但都是有的放矢,都不是空口白牙。
其实看到这,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抛开媒体的过分渲染,也存在一部分网友骂专家,不是因为专家在说错话,是因为专家没有说出他想听的话。
Sir 再举一个例子。
张文宏。
疫情期间走红,他奔赴抗击疫情的前线,接受采访表示:
" 没什么好说的,入党的时候每个人都宣誓了,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经播报,成为网民心目中的硬核医生。
两年后。
这位 " 英雄 " 却因为在微博上对病毒的讨论(哪怕是客观的),被不少网友揪斗、批评、谩骂、扣帽子、泼脏水、举报乃至被逼退网。
所以网友们到底想听什么呢?
专家有没有兴趣不知道。
但 Sir 真的没兴趣了。
04
豆瓣 9.4 分的《黑镜》,曾描绘过一个未来世界。
那里人分四等,吃喝拉撒都要靠里程数来购买。
最底层的黄衣清洁工,身材肥胖没有利用价值,只能扫垃圾,动辄被二等人打骂。
二等人也并不高级,他们身着灰色运动衣,日复一日靠蹬车赚取虚拟里程数维持生计。
每日还被逼着住在一个被所有屏幕包围的房间里,活在无休止的信息轰炸中。
唯一改变的方式,就是参加节目出名,然后成为三等人,但入场券价格惊人。
女主想当歌星,参加选秀,男主日夜蹬车帮她攒了一张券。
结果女主在导师话术、观众欢呼和 " 静心水 " 的多重作用下,沦为了艳星。
男主愤怒无比。
带着碎玻璃,也去参加节目,准备用自尽的方式,给节目搞个大新闻,试图唤醒大众。
结果?
在导师们的劝导下,他也被说服了。
开了一个节目,当了主持人,获得了名利。
而他当初自杀的姿势,成为了他的节目标志。
表演结束后,他在高等公寓里过得舒舒服服。
完全忘了当初他上节目的初衷。
对啊,一个泛娱乐化的世界里。
有什么初衷需要坚持呢?
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用情绪代替的呢?
以及,面对情绪消耗的空虚,又有什么东西需要深入探究的呢?
一边是随时被扼住喉咙,事后还被扒皮抽筋的深入探讨,一边是钞票叠整齐,放入存钞口的流量收益。
再加上丝毫不理性,一点就爆的读者和观众,又有什么理由让大环境选前者不选后者呢?
回到这个话题。
专家言论,我不喜欢,就去骂。
越不喜欢,越无脑,我骂的越欢。
完全没有问题。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
对于专家来说,说真话就永远比说假话难。
对于媒体来说,造热点永远就比说实话有流量。
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愤怒,不满,嘲讽,愚弄最后导向的,是自大,是反智,是沾沾自喜。
以及,万马齐喑。
再回到鲁迅《三闲集》里的笑话。
先有牌匾,才能用牌匾来考验眼力。
反过来说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