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妮 · 海瑟薇版猫女形象在前,也遭到不少颜值羞辱。
最看重颜值的青春剧也未能幸免。
HBO 的翻拍剧《绯闻女孩》,被称为大型审美降级现场。
原本叱咤风云的上流学生,当年不少人的时尚启蒙剧。
如今全员少数族裔,颜值、造型都被批「灾难」。
甚至放眼整个欧美影视圈。
几乎遭遇了和内娱一样的窘境。
无论颜值还是实力,中坚力量还是中老生代演员。
好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还是阿汤哥。
「二代黑寡妇」弗洛伦丝 · 皮尤,虽然演技了得。
但,光从外形上,还是被寡姐的风头盖过了。
其他漫威角色,在《复联 4》之后也渐渐后继无人。
被力捧的荷兰弟被网暴到退网。
「小女友」赞达亚,也曾被吐槽是「史上最丑 MJ」。
三代与二代蜘蛛侠 &MJ 对比
当然,新星不是没有。
只是相比从前众星璀璨的盛况,当下就显得异常黯淡。
乍看之下,确有数不尽的例子证实「审美降级」这回事。
但,细品后又会发现:
这种评判似乎仍受单一、固化的审美标准影响。
「艳压」后人的美颜,大部分都是肤白貌美,挺拔纤瘦,五官精致,棱角分明。
简而言之,符合一种传统的审美标准。
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被视为「降级」。
如此一来,就不得不重新反思一个问题:
审美真的降级了吗?
大部分被嘲「审美降级」的作品,都是已有珠玉在前的翻拍剧或衍生剧。
因而也不能忽视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及时代滤镜的作用。
实际上,回头看很多今天被捧上神坛的作品,在当时也遭遇过种种质疑。
比如,《权游》一开始公布选角时,也有原著党不满选角。
槽点包括凯特琳、瑟曦不够美,罗柏不是红发,二丫不是马脸,演员年龄都过大等。
但类似的争论,还是基于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
审美是否有意被降级,还需从选角角度来看。
纪录片《选角大师》,揭示了选角标准的变迁。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 好莱坞以明星为卖点 。
只看外形、脸蛋是否漂亮,选好后再去调教演技。
但长此以往,出现了形象千篇一律、大众审美疲劳的问题。
所以,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垮台后,催生出选角导演这一职业。
选角大师玛瑞恩 · 多尔蒂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选角标准。
不再以外形为主。
而是根据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对角色的理解,挑选更有可塑性,更富表现力的演员。
这一新的选角方法一直被沿用至当下。
玛瑞恩 · 多尔蒂和她的演员资料库
这确实证实了,至少在好莱坞的历史上,的确有意在选角上降低了颜值要求。
但这与其说是「审美降级」,不如说是「重塑审美」。
新的选角体系有两大特色。
一是,选角团队以女性为主。
既对冲了男性为主力的导演队伍,也动摇了大众男权传统下确立的审美标准。
二是,选角靠直觉。
当然,这实际上是丰富的选角经验养成的敏锐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