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的选角导演妮娜 · 古德
这一选角体系,成就了不少经典作品,也突破了人们对美的刻板认知。
比如,电影《毕业生》最初主角设定是传统的帅哥形象,身材高大,金色头发。
但选角导演在试镜后不满意,表示想突破剧本,尝试更多类型的人。
他们就找到了男主达斯汀 · 霍夫曼,他的身高只有 1.66,相貌偏阴柔。
但选角导演认为这种气质恰好能反应美国文化迷惘的一面。
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选角方式在当下也遇到了冲击。
一边是行业环境的变化。
流媒体平台兴起后,制作周期缩短,对演员的需求猛增。
原本基于直觉和经验的选角方式未能稳定成可复制的标准。
这也就造成选角仍处于一种时好时坏的状态。
剧版《指环王》就曾曝出即将开工,选角时间紧迫。
因此竟提出了「长相有趣,不需要化妆」的选角要求。
另一边是大环境的变化。
欧美影视行业同样面临网红时代的挑战。
网红审美也和影视审美产生了对冲。
前段时间,一名活跃于社交平台的整容医生就以当红明星为案例,演示如何调整得「更美」。
结果,她将《怪奇物语》中长相颇有辨识度的女主, P 成了标准网红脸。
因此可见,选角问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所涉因素复杂。
用「审美降级」来一言概之,本身就是不准确的。
自然也就很难去定论降级与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网友的情绪。
毕竟,除了选角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是潜在的、无形的。
比如说,西方「政治正确」的暗流涌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被拉踩的演员都是少数族裔。
深究起来,人们对种族的偏见常常暗含了对审美的成见。
那么是否也可以说,让非传统审美标准的演员担任主角,和剧中加入少数族裔角色、增加 LGBT 故事线一样,也基于好的出发点。
一方面,可以给更多貌不出众的演员更多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也能潜在地传递审美多元的价值观。
这和欧美影视环境目前普遍祛魅的风向是一致的。
而且,不可否认——
它的确在试图瓦解旧有的审美标准体系,带来新一轮的审美变革。
现在不仅影视里多了很多相貌普通的演员,大众的审美标准也逐渐被影响。
曾有一个非洲小女孩的视频,风靡全网。
视频中,小女孩对着镜头,突然哇哇大哭,说「我很丑陋」。
抱着给她理发的人,认真地肯定了她身上一切美丽的地方。
很多人在转发的同时,也真心表达了对女孩外貌的认可。
那么,回到影视作品的争议。
不难看出,问题根源还是在作品。
两部争议之作后续的口碑走向,也证实了这一点。
《龙之家族》刚开播时被吐槽颜值低。
但因为过硬的剧本打底,剧情无硬伤,制作质量更是上乘。
豆瓣分数涨到了 8.7 分,吐槽颜值的也越来越少。
很多人已经接受了这一角色设定,也就自然地化解了合不合适的质疑。
剧版《指环王》的口碑则出现下滑趋势。
观众对演技、质感、剧本等各个方面都表达了不满。
所以,争议点与其说是演员不够美,不如说是没有演绎和呈现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