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剧未播先上热搜。
《西出玉门》。
原因不算好看,演员被质疑轧戏。
啥叫轧戏?
简单来说,就是拍一部戏的同时,还接拍了其他戏。
而这次被质疑轧戏的,是女主倪妮。
偏偏还是粉丝自曝,把偶像的工作计划摸得明明白白。
《西出玉门》还没杀青,因为倪妮正在补拍之前的电影。
一部戏还没杀青就拍另一部,不就是妥妥的轧戏?
虽然 " 轧戏 " 听着挺严重,但这事另有隐情。
那部正在补拍的电影,是倪妮在拍《西出玉门》之前就签好的。
它是一部分季节拍摄的戏,冬天和夏天的戏份分开拍,冬天的早拍好了,补拍的是夏天的戏份。
原本《西出玉门》刚好能在中间几个月的空档拍,结果刚好遇上疫情,延迟拍摄,两部戏的拍摄时间就这么重叠了。
严格来说,也是无心之失。
因此争议一出,《西出玉门》官微立即下场说明,也否认倪妮轧戏的说法,才暂时平息了这场群嘲和自证的拉锯战。
明星轧戏,现在成了职业有亏的体现。
但往前追溯十几年,它却是被视为 " 劳模 " 的代名词。
今天飘更想借这场大众口诛笔伐、粉丝疯狂维护的争议,来聊聊:
明星轧戏,怎么从被夸变成被骂?
熟悉港圈的飘粉或许听过这些名号。
郑裕玲因为曾同时进了九个组,人称 " 郑九组 "。
1991 年,刘德华曾在一年内拍了 13 部戏,人送外号 " 刘十三 "。
但其实他的最高纪录还不止于此,早在 89 年一年内就拍了 17 部。
不止当红明星,那些戏份不多,但戏约多的配角也常奔波于不同的剧组。
比如,香港的黄金配角 " 大傻 " 成奎安,6 年拍了 100 多部电影,巅峰时期同时兼拍 12 部戏。
来源 | 易热社会评
在早些年卷到飞起、活儿多人少的港圈,轧戏更可谓家常便饭,甚至成了大家默认遵守的行业规则。
而在内娱,早期轧戏的演员也不在少数。
前有宁静最多同时跨了七部戏。
后有黄轩在拍《芈月传》期间,长途跋涉轧了两个组。
来源 |《可凡倾听》
但那时,明星谈轧戏不仅无人讨伐,甚至还能招来一波心疼。
早期,轧戏之所以成为演员敬业与否的衡量标准,也跟它的特性有关。
无论是生理还是精神层面,轧戏对演员本身都是一种压榨。
高密度、高强度的赶场拍戏,最基本的生理挑战,就是缺觉。
张曼玉早期疯狂拍戏时,试过最多十天不沾自己的床,只在片场和车上抽空补觉。
贾静雯早年也试过两年内连拍 16 部戏,还因此病倒在片场。
时间紧,任务重,得快速出戏入戏,轧戏考验的不仅是演员的生理承受能力,还有职业上的专业度。
业务能力强一点的演员,轧戏的同时能保证表演质量,尚且不会遭致非议。
而一旦兼顾不过来,影响剧组拍摄和作品质量,则可能折损口碑,影响星途。
杨幂拍《红楼梦》期间,也在拍《仙剑三》。
两部剧的基调和角色个性都相差甚远。
但因为在两部戏里来回跳,于是发生了在演《仙剑三》时,她突然说古词或文言文的情况,演戏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即便演技更为成熟的演员,处理不周,同样会遭到剧组的抗议。
拍《三滴血》时,舒畅也被曝多次跟剧组请假,偷偷参加其他剧目的拍摄,甚至中途 " 人间蒸发 ",导致剧组不得不临时更换女主。
最后被起诉违约赔款,跟剧组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