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被动接戏,还是主动轧戏,对真正一心为戏,又保质保量的演员而言,量变当然可能成为质变。
但如果只是为了挣快钱,增加曝光度,轧再多的戏,也只是急功近利罢了,只会制造更多的烂作品。
好笑的是。
" 轧戏练演技 " 这套说辞,如今却被粉丝拿来用作替偶像找补的力证。
偶像被质疑轧戏,就拿效仿前辈磨炼演技说事。
而这急于自证的场面,倒也印证了当下一种越发明显的现象——
轧戏成了演员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一个污点。
从劳模代名词到迅速祛魅,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轧戏已被明令禁止。
今年广电新出了相关条例,规定 " 演职人员在剧组工作期间,原则上不得再兼任其他剧组的工作 "。
颁布这样的禁令也是因乱象而起。
轧戏虽然数量可观,却不免影响影片的质量。
连当年主动轧戏的张曼玉都在节目中告诫后辈,轧戏不可取。
不少如今被看好的演员,也曾因轧戏贡献过演绎生涯的黑历史。
张若昀。
16 年拍《冲天火》,那时的他,还是个只知道埋头拍戏的 " 愣头青 "。
看似忙碌、上进,但也轧戏轧出了他最低分的作品。
轧戏成为污点,实际上是对业内粗制滥造的乱象的批判。
研读剧本的时间被占用,也分散了演员对角色的投入程度。
分身乏术时,便发动抠图、替身轮番上阵,匆忙应对。
你甚至很难想象,一部戏拍 20 天全靠替身完成,还是用的 " 文替 "(文戏替身)。
也有人只拍 30 天就离组,因为档期调不开,要求剧组用替身为他戴面具拍摄。
不止拍戏,轧综艺的现象也很普遍。
前两年的演员综艺上,李汶翰同时轧着两个综艺被当场抓包,挨了一顿骂。
还有 " 水到离谱 " 的于朦胧。
因为轧着戏占用了练舞时间,他在《追光吧哥哥》公演前的小考上就已 " 技惊四座 "。
到了正式公演,手和脚还是各跳各的,谁也不肯比谁多抬一下。
左一就是于朦胧,合理怀疑他跳完身体还没活动开
更因拍戏档期冲突需提前离开,节目组不得不安排工作人员拿着人形立牌替他出镜。
" 档期调不开 " 成了演员们轧戏的好借口。
那为什么会发生 " 档期调不开 "?
深究下去发现,具备赚快钱,增加曝光度需求的,远不止演员一人。
背后的经纪团队,投资人,无一不是抱着同样的念头。
万茜的经纪人就曾在采访中自述给她同时接了四部戏,从杭州和象山拍到上海和横店,把万茜拍崩溃了。
来源 | 理娱打挺疼
作品产量是提高了,但最后消化不良的,只有演员和作品。
而如今禁止轧戏,其实是让创作环境恢复到一个规范的、良性的状态中去。
表演是一项需要花精力和时间细细打磨的工作。
即便是像张涵予这样身经百战的演员,拿到一个角色后,也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认真琢磨,寻找演绎角色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演员应有的自觉。
来源|狐厂娱乐观察《张涵予:我从不「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