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新闻网
以前,因为轧戏辛苦,劳神伤身,所以它成了演员 " 敬业 " 的表现之一。
但这样的 " 敬业 ",能为演员这个职业带来正面影响吗?
未必。
它不仅消耗演员的精力与体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量而丢弃了质,也使演员变成一个不知疲倦的表演机器。
既然如此,怎么还有演员轧戏?
因为演员这个职业本身的不安全感。
为了挣片酬也好,为了争取多点曝光机会也罢,都是为了给自己多增加一些在行业立足的本钱。
对刚入圈的年轻演员而言,递到手上的戏约越多,资源飞升的可能也多了几分。
正如李少红导演所说,演员之所以轧戏,不甘心在一个摄制组呆完全程,就是怕错过各种各样的机会。
来源 | 娱乐曝社
不接,可能会后悔。
接了,则可能给自己的星途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一夜飞升不是梦。
因此,抱着 " 宁可错过,不可放过 " 的念头,即便时间重合,再累也愿意包揽下来。
当年的职场新人杨幂就是如此。
因为新入行,机会本就不多,尤其在僧多肉少、竞争激烈的娱乐圈,难得有递到面前的机会,更是不舍得放过。
90 年代初的港星,轧戏的原因则更复杂。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娱乐圈被一些不法片商或黑社会所把持,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港星,几乎都遭遇过戏约 " 绑架 "。
比如,李连杰被人逼着拍戏,不得不报警;
梅艳芳也曾因为不肯答应不认识的片商拍戏,被人殴打。
表面光鲜亮丽的演员,事实上没有那么大的决定权。
拍什么、拍多少,都是被安排的。
像叶倩文这样,被黑社会拍桌子威胁去轧戏,还敢直言拒绝的女星,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还是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的无奈。
1990 年,王祖贤曾在一年内轧了十多部戏,累到险些不想拍电影。
不过,不是她不想拒绝,而是片商在等," 她人在江湖推也推不掉 "。
图源水印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大多数演员轧戏是被安排的,也拍麻了。
但也有仅仅为了自我证明,给自己争一口气而疯狂接戏的演员。
张曼玉。
从花瓶到国际影后,张曼玉绝对是影圈演员逆袭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年她以港姐的身份入圈,加上演技尚显稚嫩,刚入圈那前几年,自然被划入花瓶演员之列。
和梁朝伟拍《新扎师兄》,还曾被对方嫌弃过演技。
为了摘掉这个标签,张曼玉开始疯狂接戏。
最夸张的是 1992 年,一年内拍了整整 12 部戏," 张一打 " 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以量带质的效果如何?
用她自己的话说,出道后拼命拍的前四五十部戏,都可以算作在训练。
当然,张曼玉这个程度的演员,你说她只 " 努力 " 没 " 天才 " 是不可能的。
1988 年的《旺角卡门》,在王家卫的调教下,曼神已经展露了自己的天赋。
但她无疑证明了。
有天才,有努力,还懂得如何在努力中自我提升而非内耗。
才是一个演员羽化登仙的无上法门。
值得玩味的地方是:
真正助她摘下花瓶标签的代表作,1992 年的《阮玲玉》,恰好是她当年第一部没有轧戏的作品。
也是这部片,让她首次拿下双料影后。
可见,轧戏更像是一个演员积累经验,磨练技巧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练的,是一个基础性的技能。
而比起无尽打磨自己,更困难的还有在打磨中提炼技巧与灵气。
专攻集邮而不思进取的,往往都是努力努力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