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是成绩,拼的是出身。
那些没有得到上帝眷顾的人,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方卷着。
但人在极端竞争下,有时会失去理智。
这两天,我们因为北电涉嫌诱奸未成年人的新闻而揪心,我们一次次地呼吁孩子们——要大胆站出来,要为自己争取公道。
只是有时候,沉默不一定是恐惧,还有更深的焦虑。
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在韩国,五名老师曾性骚扰多名女学生长达十个月,其中一个女生忍无可忍,勇敢检举后,却遭到了其他女同学的杯葛和排挤。
你根本无法想象。
为什么在这些花季少女眼里,只要获得老师的高考押题和一手资料,就可以任由自己的身体和尊严被伤害,被凌辱——
"大家一起忍忍,考上大学不就好了?"
"把老师举报了,会不会影响全班的复习进度?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做害群之马呢?"
道德沦丧,人性扭曲?
当一个人从小就被绝对单一的评价体系环绕,那么在他们眼里,前途上一切的绊脚石都应该被清除。
哪怕,那本该是你的同路人。
从小就是这样开始的
要求我们不要和最后一名玩
要求我们不要和什么学校的孩子玩
所以希望自己在上位 希望自己优越
只是上了大学,真的自由了吗?
圈子文化,群体霸凌,刚刚开始。
等待年轻人的,是新的出身鄙视链——
大学里用学科比较
学科里再用毕业高中和入学途径比较
一刻不歇地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是为了在竞争中活下来
已经被这样的教育制度洗脑了
虽然知道这样做是特别不对的
但还是无可奈何
日常小组合作,会用高中排名,来挤掉那些可能会让你掉队的中等生。
遇到受国家资助的关怀生们,就更加嗤之以鼻了。
见面是阴阳怪气,网上就更放飞自我,直接命名为:高考虫。
(你看,又是"虫"。)
但没有人知道,这些关怀生不仅衣服要穿哥哥姐姐剩下的,就连做的练习册,都是别人用橡皮擦擦掉的。
寒窗苦读 用考试证明了自己,却因为挤不进更好的圈子而愤怒,当愤怒随着新的不公平——就业难、晋升难而不断加剧。
那么,就发泄到比自己更差的人身上。
当我们抱怨互联网的民粹和反智,网络骂战变本加厉。
《学习的背叛》再次提供了新视角——
群体对群体的霸凌,未必是多深的恶意。
而是现实的冷酷和不公,让大家的苦闷除了投射到无辜者身上,根本无处安放。
霸凌的标准,不再是分数和出身。
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
哪怕是找到了这个人一个小小的缺点
也会死抓着不放
那样我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占优
排挤别人的,更是那些无头苍蝇般努力,没有得到对应回报的人。
过早的成熟,过度的竞争,阶层上升通道的紧缩,让他们变得功利和世俗。
而那些更透明,更失语的大多数呢?
他们谨慎做人,对自我洗脑无比上瘾——
在韩国,那些在中考就被挤出好高中的孩子们,只会坚信一个真理:
宇宙尽头是考公。
梦想,是一个离年轻人越来越远的词汇。
远在被考公挡住的,看不见的另一边。
没钱的人,就不该谈什么理想,只敢选稳赚不赔的专业。
但努力,似乎也没有尽头。
经济类专业是高分热门,不是每个人都够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