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主旋律影视剧为什么吸引年轻人? 觉醒年代是什么题材的剧 觉醒年代是一部怎样的剧 觉醒年代良心剧《觉醒年代》之后,需要怎样的主旋律国产剧?
还有吴家俊。这个从开始就喜欢画画的孩子,终于在后续剧情里对老妈和盘托出,自己已经参加了艺考的事实。
从出场开始,他浪漫主义的眼神里,就带着不自信,当观众看到他爸爸大年三十一大早,就被妈妈赶出门外,一下子就理解了:他有一个强势的妈妈。
不止是上述的三个学生,剧中的其他角色也是如此。
比如一中校长王本忠(王千源 饰)、四中校长(陈宝国 饰)、周博文的父母、吴家俊的父母,以及郭涛扮演的金和县教育局局长,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把角色决定性的性格,隐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里。
这就是让主旋律回归平民的手段,它避免了说教意味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用一种 " 润物细无声 " 的代入感,牵动观众的心绪:
主角跟观众一样,都是普通人,有着相似的普通情感与认知,所以他们的每一次喜怒哀乐,也都诱发观众的喜怒哀乐。
当观众在情绪上与角色保持同频,那主旋律叙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主旋律脉络
POST WAVE FILM
提起主旋律,很多人会抗拒。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作品,都有其特定的主旋律色彩。
受全世界追捧的好莱坞电影,主旋律起来甚至能让人对美国心向往之。
比如《阿甘正传》,这个美国版 " 傻人有傻福 " 的故事,相当能体现美利坚的主旋律要求,那就是:听话的人都会有安生富裕的日子。
比如阿甘,在美国总统面前,让脱裤子就脱裤子;而不听话的,到处奉行自由与爱的嬉皮士,很难有好下场,比如阿甘的心上人,流浪、滥交、嗑药又迷茫。
《阿甘正传》(1994)
其实主旋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按照著名学者戴锦华的观点,它至少可以有三种理解:
" 一种理解是,主旋律是带有价值导向和思想导向的一种电影;另一种指向是,它是携带着真善美、正能量、大制作的电影;第三种就是只突出价值宣传,所谓正能量、制作规模等,都不在它的考量范围之内。"
在某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我们接触到的国产影视内容,就属于第三种主旋律,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功能,却对作品更应该优先考虑的艺术性置若罔闻。
松动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各大制片厂纷纷转向所谓的 " 娱乐片 ",以至于到了80 年代中期," 娱乐片 " 产量已超过当时年均总产量的 50%。
这一时期的国产影视作品,放在当下的行业环境里来看,已经很难再跟观众见面。
比如强小陆导演,陕西女演员梁丽主演的电视剧《封神榜》(1989),因为过度追求恐怖和情色的艺术氛围,以至于只播出了 5 集,就再也没有观众看到过它了。
《封神榜》(1989)
鉴于此,在 1987 年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相关部门明确提出" 突出重点、坚持多样 "、坚持" 文艺的主旋律 "的要求,随后被总结为" 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并最终在 1990 年,正式成为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指导方针。
即便是在 2022 年的今天,我们的影视内容制作,依然是在这个指导方针下展开的。
近些年的变化在于:多样化越发稀少,而主旋律逐渐独大。
尽管能看到不少吐槽,但是也得承认:这些样式单一的主旋律作品,其实也在吸收更多元的叙事方技巧。这个发展脉络是——
最开始单纯 " 数星星 "。比如 2009 年的《建国大业》,172 位明星参演的空前阵容带来了充足的话题性和市场卖点,4.2 亿的票房领跑了当年度国产电影,成为仅次《2012》和《变形金刚 2》两部好莱坞巨制的票房季军。
《建国大业》(2009)
紧接着是融合商业电影的套路,强化电影的类型风格。比如较早的《风声》《南京!南京!》,以及后来由香港导演主导的《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