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销量几万的 " 防尴尬 " 安全裤。
再说回《脱口秀大会》。
有人提出,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段子她们讲的效果不好,所以才被删掉?
但看过节目以后,你会发现里面有着大段大段无聊的点评。
甚至起哄思文程璐复合,都占了不下 5 分钟。
更别说录制现场反馈的 " 观众爆发鼓掌 "" 领笑员反复讨论 "。
剪辑真的容不下 4 分钟的完整节目吗?
答案显而易见。
这不是《脱口秀大会 5》第一次大量删减节目。
如果说为了 " 节目效果 " 更好。
而颜怡颜悦的段子有门槛,总是需要想一想才能理解。
那么杨笠的段子往往更容易戳中大多数人的笑点。
比如她经典的 " 普通且自信 "。
或者是 " 考不上清华,是因为我不喜欢吗 "。
然而在第 3 期,她同样遭遇了 " 一剪没 "。
节目播出的部分,她聊恋爱中要不要看对方手机。
被删除的段落,是她用看手机的梗调侃地铁咸猪手。
许多女性都曾遭遇过性骚扰。
尤其是时常人挤人的公共交通。
曾经有人在深圳做过调研。
将近一半的女性受访者都曾遭遇过公交性骚扰。
这无疑是个共鸣性极强的段子。
但它也同样会引起很大争议。
它被删减的命运,正如台下的领笑员杨超越的点评:
有些话我说出来我都不知道下场会是什么样,但是杨笠说了。
这个话题往往会伴随着对于受害者的怀疑。
不够漂亮——他为什么要性骚扰你,他怎么看得上你?
够漂亮——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穿着打扮不像正经人。
又或者是关于性骚扰的判定程度:
是不是你太敏感了,这不算性骚扰吧?
(短片《这就是性骚扰》)
同样被删减的,还有思文已经播出了的一段。
她说到周围的朋友谈姐弟恋,交流的时候用弟弟们的出生年份代称。
"92 年的 ""96 年的 "。
随后调侃。
这样是不是在物化男性?
不,这叫数字化。
爆梗有,反讽有。
但谁能想到,段子没了。
在引发了争议之后。
节目删去了 " 数字化 " 这一部分。
过了几天,更是干脆把前半段里的另一个 " 游戏 " 梗也剪掉。
这种自我审查,任谁看了都觉得矫枉过正。
删减的目的,或许是因为想要规避争议。
然而,争议并不会因为回避而消失。
性别平权一天没有实现,女性就一天不会放弃反抗。
与其说她们是 " 吃性别话题流量 "。
不如说女性脱口秀本身就容易把重点倾斜到性别议题上。
因为脱口秀的本质,就是身处劣势的自嘲,更是自下而上的冒犯。
派爷并不是想说因为女性处于劣势,所以段子的质量天然高于其他男演员。
而是觉得。
如果一档节目连性别上的调侃都容不下。
那么还谈何更深、更直击人心?
前两期的差评其实也是《脱口秀大会 5》整档节目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