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内地比较受欢迎的韩国明星张娜拉、rain、安七炫、宝儿、东方神起等,也都被《同一首歌》一一请来。
这也得益于韩国偶像剧,以及中韩演员合作剧造星的能力。
《刁蛮公主》《浪漫满屋》
《同一首歌》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多元、包罗万象的舞台。
不仅让 60、70、80、90 年代的偶像同台演出,还是中日韩的大联欢。
老歌新唱、经典重唱、跨界搭档、联袂演唱 ……
经典与流行、传统与时尚,好像没有界限,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包容进同一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多元兼容的气质。
2000 年,网络没有普及,还是电视主导的年代。
《同一首歌》让全家一起看电视成了可能,也多了记忆里的情感联结。
当年周杰伦的《双截棍》,被爹妈吐槽吐字不清又闹腾。
周董很多快节奏歌曲还被爷爷奶奶辈吐槽像鬼哭狼嚎。
大张伟唱经典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气息不稳还跑调,也曾被无情吐槽还没街头卖艺的唱得好。
到后来《嘻唰唰》流行,大人可能更看不懂了。
当时的大人看一些轻浮的流行音乐,恐怕就像现在的我们看抖音神曲一样,有种世风日下的感觉。
但全家坐在一起因为一首歌、一个人争执半天的日子,好像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同一首歌》的功能很像《春晚》。
不仅是听歌看节目的舞台,也是一家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载体。
于父母而言,那是一段可以抛开白天工作压力,和孩子一起度过的,难得的温情时光。
而对儿时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时刻。
遇到《走过咖啡屋》《甜蜜蜜》《相约九八》等歌,还能和爸妈一起大合唱。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
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悦的序幕 ……
像《走过咖啡屋》这类旋律简单、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让一家男女老少都能哼两句的温柔情歌,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同一首歌》不仅为一个家庭建立了情感记忆,也打破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壁垒。
当时《同一首歌》走进了很多二三四线城市,露天演出。
当地的民众大概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大明星,现场氛围是真 high。
镜头扫过去,欢呼、尖叫的声音很真实,不像现在笑声都要配音。
有时候恰好下起了雨,现场观众穿上雨衣,打着伞。
台上的嘉宾淋着雨,还在活力四射地跳舞,表演得浑然忘我。
上台演唱的嘉宾,还会经常走到舞台边缘,跟观众握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