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观众还可以上台给嘉宾献花,顺便握个手,拥抱一下。
那时觉得台上的艺人是真实的,跟观众是亲近的。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是来带动气氛,而不是表演高高在上。
当我们长大后,再去回想《同一首歌》勾起的记忆与感觉,已经不是一首歌,一台晚会那么简单了。
还是一种家庭氛围、情感连接和时代感知。
尤其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这样的记忆再不会有。
因此,沾染上我们情感的《同一首歌》便显得弥足珍贵。
连带上记忆里 " 每星期五晚七点半 ",都有了某种仪式感。
再听到《同一首歌》主题曲——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 ……
现在听," 甜蜜的梦 " 不再。
更是添了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的萧瑟。
如今,90、95 一代也长大了。
进入职场打拼,为生活奔波,也进入了那个疲惫的、迷茫的年纪与时期。
因此,这两年的内娱,再次陷入集体怀旧中。
当下的年轻人需要王心凌的 " 甜 ",中和生活的苦。
不少节目也抓住了这一流量密码。
《声生不息》消费港乐情怀,《披哥 2》请了一批港台老牌明星,《声生不息 · 宝岛季》也在路上。
只是,跟 2000 年不同的是,这些节目空有怀旧,却看不到承接和未来。
世纪初流行乐坛的生机盎然,热闹张扬,兼容并蓄已经消失。
而 " 怀旧风 " 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却反衬出当下内娱的匮乏和虚无。
回望 2000 年的《同一首歌》,也不免想起现在粉丝一个常见的论调:
内娱没有舞台。
这是事实。
2018 年被称为 " 偶像团体元年 "。
当时趁着这股风潮,内娱不是没有推出过适合偶像的打歌舞台。
比如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音乐公告牌》。
邀请的嘉宾既有蔡徐坤、张艺兴、周洁琼等偶像出身的唱跳歌手,也有陈粒、尚雯婕等早已成名的创作型歌手。
但也仅仅出了一季,就不了了之。
陈粒《情景剧》舞台
可有时我也怀疑,舞台少,究竟该觉得惋惜,还是庆幸。
缺少能给我们精神带来抚慰、振奋的音乐作品,固然可惜。
但,却也难免庆幸。
幸好 " 舞台 " 不多。
不然这些舞台,或许会成了照妖镜——
照见我们偶像文化的羸弱,音乐类型的贫瘠、空洞,以及时下内娱看似忙碌却平庸无趣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