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打小就爱听中央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张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跟罗京一样的播音员。
他虽然眼睛小,长相一般但嗓子却还不错,吐字十分清晰,很适合播音。
高二那年,张译便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专业课考试,但因为没有文化课成绩,他只能来年再战。
第二年,他依旧很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课考试,填报志愿时,他信心满满,只填了一个北广,北广以下都是空白,一点退路不留。
巧合的是,命运也没给他留退路。
那一年北广在黑龙江只录两个名额,张译刚好排名第二,然而不幸的是,考第三的同学又刚好是少数民族,因为有特殊加分,张译被挤了下来。
落榜后,张译非常难过,居委会得知消息后,“贴心”地给他颁发了个待业青年证书,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郁闷。
这么大一小伙,不能真去扫大街吧,张译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好听说哈尔滨话剧院表演学习班开始招生,便花了三万块把张译给塞了进去。
虽然张译对表演毫无兴趣,但钱都交了,去还是得去的,没想到半年之后,他就真香了,看话剧时,他时常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话剧比播音可有意思太多了”,他心想。
但在哈尔滨看话剧的机会并不多,张译为此感到十分惆怅。
这时,一位老师给他指明了方向:
“你要真想看话剧就去北京,北京只要你有钱有时间,就有看不完的话剧”。
于是在1997年的春天,张译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03
之所以去北京,张译不止为看话剧,更想要学表演,闯出一片天。
他先考的军艺,一路绿灯,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成想体检时说他营养不良,不能要。
又考中戏,跟海清、陈好在同一个考场,面试时张译跟老师谈到自己看过两千多个苏联剧本,老师便建议他报考导演系,他以为这是变相拒绝,便摔门而去。
如此两次下来,张译备受打击,他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不知前路在何方。
一个朋友知道他的情况后,便指点他考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说这虽然是部队,但有演戏的机会,他依言去了,考完后话剧团让等消息。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于是他卖掉自行车,一袋方便面吃三顿,苦挨。
也许是看他太可怜,终于有一天,战友话剧团给他来了电话:
“小伙子,你成绩不怎么够,只能当自费生,学费加置装费一共一万块,你有意向不?”
橄榄枝都抛来了,张译哪有不接的道理?隔天他就收拾行李,大步跨进了战友话剧团的大门。
这一年,他19岁。
进了话剧团后,张译才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象中美好。
因为长相问题,他没少被嘲笑,战友们都戏称他为驴脸。
演技方面,他也颇受诟病,领导对他说:
“你演戏,就是个死”。
于是张译只能当个打杂的,画外音、群众演员、活道具、不同主角的替身B角他都干了个遍。
“这个B角是什么概念呢?就是A角不死,你就上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