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名校,所有人仰望的山尖。
阿依丽莎理想的大学是中国传媒大学。考试当天早上,学校附近的理发店坐满了为考试做造型的学生。
来这里的每个人,连头发丝都铆足了劲儿。
名校谁不想上呢?可得偿所愿的不过几人,余下的大多数,还是被迫流向其他院校。
不要全都是全国重点院校
我一看都是什么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学院的 上戏呀
我不是说反对你们一个都不报
报两个足矣了
事实就是很残酷
考生多得很 比你帅的比你漂亮的有的是
比你声音好听的有的是
这是纪录片里艺考培训老师的原话。
有多残酷?
数据为证:
那一年南京艺术学院吸引了3.8万人报考,录取人数仅为2000人;
画画相关专业,光北京的一个考点,就有一万五千考生。
乌央乌央的人群,用一句老师的原话形容: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还会有在造星产业发达的韩国进行了两年练习的特长生,和其他学生一起竞争表演专业。
张程,24岁,自己创过业,又回来参加艺考。
这是他第五次考电影导演。
不是考不上,而是因为坚持艺术理想,想去喜欢的艺术院校。为此,他甚至亲手撕掉了之前其他学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
决心够大了吧?
但现实就是现实,连物理受力分析都考了的北电导演系,张程如愿过了三试,结果还有四试,被无情淘汰。
只能去云南艺术学院。
△ 不愧是连贾樟柯都考了两回也只能曲线救国的北电导演系
这就是艺考更复杂更折磨人的地方——
杀进了初试,也不一定就板上钉钉,二试三试乃至四试,道道都是槛。
全部通关,才算赢。
是技术战,也是心理战。
赵志恒,把中国戏曲学院当成了心尖肉。明明已经过了二试,三试就在眼前。
但意外的变故让他与国戏失之交臂。
大小伙儿泣不成声,但到头也只能埋怨自己:
不能怪老师
我自己的责任
无所谓了
说完。
停顿几秒,眼泪愈发止不住,又蹲下来哭成一团。
高考与艺考在本质上都是一件事情:
消耗最大的能量去追逐哪怕万分之一梦圆的概率。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概率的存在,就意味着成长的第一门功课就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
03
耗材
该说说艺考征途上的耗材了,除了时间就是它了:钱。
费钱与艺考已经形成强绑定,Sir只知道费钱,没想到这么费钱!
一套艺考的舞蹈服,就要上千。
△ 是我孤陋寡闻了
再加上路费、住宿,也是大笔花销。
有些人,128一晚的住宿,也要稍微犹豫下。
家长也"要"害怕了。
我这满满的钱都没了 让你花的
我现在就怕一个字
你跟我说 妈妈 钱
有钱的,可以为了孩子专门在市里买房陪着。
"烧钱"。
跑市里买个房子 陪她好几年
折腾腾折腾送北京来
简直说我们家有钱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