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购房80元奖券。
二,后厨免费帮工体检一个月。
主持人们公布完中奖号码,全场一片寂静。
没有人敢上台领奖。
弹幕为台下观众补上一句内心OS:生怕出一点声。
三,免费激光脱毛5根。
这抽奖抽的,像是安排了奖品,但又好像没有。
抠门也要抠出大方的样子,就像是你待过的某些公司,一套一套的。
弹幕区已经沉浸式代入:
03
我们为什么笑了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好笑。那是一种,没故意讲一个笑话,也没说任何屎尿屁或者性相关的段子,却依然叫人捧腹的好笑。一群普通人,说着日常的话,做着普通的事,却呈现出了极其荒诞的效果。它用喜剧的形式,解构了春晚。随便举几种电影里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法。谐音梗:
每个人的名字,都是谐音梗,专家胡毕硕(胡逼说)、管宣传的小姐姐钱木柚(钱木有)、实习生小哥龚举人(工具人)、市场部负责人贾欣欣(假惺惺)、场地负责人赵补拙(找不着)……
这些谐音梗,又恰好和他们的人设相符。
恶搞:
咱不是说要一张字大、红色、喜庆,有虎元素,又够骚的海报么,看这张,多符合条件。
简直是骚得不像话啊。
△ 这个片段Sir也就看了亿遍
无厘头:
谁能想得到,盲人演奏家,不是盲人。
而是视力正常的绫波莉小姐通过脑电波、心电感应的方式和三位盲人女孩"合奏"的阿卡贝拉啊。
打破预期&丑化配角:
猜得到企业家想要扮仙女的女朋友不是网红,还唱歌跑调,这都没啥。
可谁能猜得到,这位仙女是真的让人——
难。以。招。架。
就连导演都在线表示对仙女这个词ptsd了,化身女性主义者。
人造仙女从舞台上"飘过"。
不就是呼应了胡毕硕老师的预言,"必须有天宫之人降世,才有可能打开这种局面"。
而贯穿这部喜剧始终的,是无处不在的调侃、冒犯、讽刺和黑色幽默。
调侃专家,调侃电影导演,调侃晚会主持人的风格,调侃赞助商,以及借这位看起来有些装逼的文艺片导演之口,解构春晚。
这场没明星,无主题,不教育的玩味。
处处透着简陋和尴尬。
却和观众的笑点,比所有高大上的晚会走得都近。
古早的春晚,是在物质、精神文化都不够充足的当时,让全国人民开心、快乐的庆典。
也是真·吐槽、调侃、讽刺现场。
1988年春晚,牛群、李立山表演的《巧立名目》,嘲讽一些机关单位里就连上街吃烤鸭这种小事,都得以"解决同志们肚子里的油水问题"为名,请领导批示的官僚主义。
报告要这么写:"领导,冒号!"
配上牛群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叫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