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晚,赵本山、范伟主演的《牛大叔提干》,嘲讽一些企事业单位里的势利眼和铺张浪费。
来找经理办事的牛大叔,因为能喝,就被赶鸭子上架去装老总陪客人吃饭。
一只公文包,就能倒映出世间百态。
反观现在,春晚里已经不见这种犀利的批评。
平时的喜剧节目,也到处都是自我阉割。
喜剧们,成了一个个段子的集合,只敢拿些不痛不痒的事情开玩笑。
当然,作为电影,《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并非真正的上乘之作。
有人说它笑点老套,有人说他互联网梗太多。
它有呈现,有解构,却缺少更深入的思索。
但作为喜剧,它却让Sir感动了。
因为看到了它其中,有着我们国产喜剧久违的,真正的喜剧精神。
拿严肃的事情开涮。
——一场万众瞩目、主题宏大的盛会,也不过是由鸡毛蒜皮的事儿堆起来的。
向陈腐的东西开炮。
——没有寓教于乐的刻意,能够和网络文化打成一片,调侃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痛点。
不对权威唯唯诺诺。
——你以为的专家、知识分子,那水平也不见得怎么样。
不怕冒犯观众。
——看吧,其实你们喜欢的,也不过是这些玩意儿。
它坦诚、勇敢地解构着自己。
——用伪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地消解着复杂。
它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创作中应有的,健康的生态:拿自己开玩笑。
最终,这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真的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所有节目都演完了。
Sir的心情也和冰糖葫芦社团的工作人员一般,难以平复。
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些搞笑的场面,其实还有那对"烟雾骑行者"临时凑数表演的歌曲。
他俩,一位是烧烤店打工仔,一位是外卖小哥,一个天天在烟雾里工作,一个整日骑行穿梭在大街小巷。
这首歌,是他们下班之后,看着满天星光写下的,叫《如果有我》。
歌词很简单。
Try it harder.
Jump it higher.
Try it one more time.
可正是这些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让整场乱七八糟、浮躁不堪的晚会,有了片刻的沉静。
因为,他们是真诚的。
回到咱们最初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春晚,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却让观众看到了,一种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响亮的口号、绚丽的舞台、庞大的演员群体、整齐的动作都无法比拟的精气神:
敢于自嘲,所以自信,唯有真诚,才能动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莫多瓦尼雅、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