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留的地方不留,该改的地方不改,国版《阳光姐妹淘》精准的去其精华。
原版中致敬经典爱情片《初吻》的心动镜头删减了,当年宛若洗脑具有时代符号的歌曲《sunny》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好听但没啥记忆点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把原版中的约架拍成了城管追小贩的闹剧,社会阶级矛盾的隐喻没了,让改编版显得苍白又无力。
而最令人诟病的地方,是原版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十分鲜明。
翻版中却强行回避女性话题。
原版中,人到中年," 老公出轨我也出轨 " 的个性人设不同。
翻版里,出轨的老公为她在三亚买了套房,送了辆跑车,她就选择了彻底原谅。
因此,翻版《阳光姐妹淘》也曾被复旦教授沈奕斐公开 diss:这片是直接把女性友谊污名化!
看似讲了很多女性故事,最后落脚点依然是传统那一套。
理解包贝尔 " 不服 ",但拿金扫帚奖确实没毛病。
观众苦烂片久矣
这些年,包贝尔一直在转型,一直被吐槽。
导演的电影《胖子行动队》,豆瓣 4.2 分;《我们的新生活》,豆瓣 4.8 分;监制的《东北恋哥》,豆瓣 4.6 分。
(阿贝,收手吧。)
不可否定的是,包贝尔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娱乐圈现象。
" 跨界圈钱 " 之风盛行,人人都有导演梦。
关键是,似乎他们周遭听不到否定的评价,如果网友批评那就是不懂电影。
这种离奇的现象在张翰的身上同样可以窥见。
他们一个劲的展现自己为这部作品 " 付出了多少努力 ",要为观众呈现一副 " 大作 " 的决心,充满了自我感动精神。
但最后观众感受的结果往往是,他们努力了,但不多。
或者说,总是在刁钻之处努力,最后,越努力越差劲。
更糟糕的是,电影在这些转型中越来越资本化,观众真正的需求被忽略,不断拍出烂片,是他们的反复试错。
但凭什么由观众买单?被迫消费降级?
甚至最后,坐在电影院的我们还有忍不住自责 " 中国电影之所以烂,是因为有我这个垃圾观众 "。
市场一直需要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所有观众走光之前,让这些烂片导演们 " 清醒一点 "。
于是,金扫帚奖充当了这个恶人,成为了中国影视圈差评制度的担当。
一如金扫帚奖举办之初,创办人程青松是这样秒回他的初衷:
" 金扫帚奖创办的初衷并不是要让人过来出丑,也不是想以此给人带高帽,或像游街示众似得进行批斗,我们创办最初目的是,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通过这个奖,让电影机构和电影人时刻反省自己的创作,尽力促进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
" 金扫帚奖 " 要有,要做大做强
在此之前,美国有专门评选烂片为目的的金酸梅奖,首届举办于 1981 年,到今年已经举行了 38 届。
每届都抢在当年奥斯卡颁奖礼之前公布,美国总统里根、麦当娜(15 次提名 7 次获奖)、汤姆 · 克鲁斯、布莱德 · 彼特等都获得过金酸梅奖。
而我国的金扫帚奖更像是金酸梅奖的民间版本。
第一届金扫帚奖举办于 2009 年,处于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阶段。
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电影明明观众反响很差,但媒体却纷纷叫好。
电影批判越来越缺乏真实的声音,于是,由小众群体的狂欢而存在的金扫帚奖应运而生。
直到 2013 年至 2014 年,票房高居,口碑极差的《小时代》系列的出现,郭敬明,就成了群体情绪的众矢之的。
金扫帚与大量厌恶烂片却无处吐槽的影迷不谋而合," 顺应民意 " 的差评,让金扫帚奖开始出圈。
批评使人进步,但大家既不接受也不想去批评。
" 没有明星领奖 " 也一度成为了金扫帚的特色。
直到史上第一个亲自领奖的一线明星王宝强出现,金扫帚奖才扛住濒临停办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