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谈港姐美不美,一定不能只摆摊看相。
三庭五眼分析得再透彻,未必能得其精要。
说白了,港姐其实从来都不只是选长得漂亮的啊!
这个选秀,本身还带着一种文化底蕴和一种时代气质在。
初代"最美港姐",朱玲玲
我猜不少人,应该从头到尾都没搞明白过,香港小姐这节目在搞什么。
让我来盘一盘。
港姐选美历史其实远超过50年。
1946年,第一届香港小姐评选在丽池花园夜总会举办。
是,在夜总会。
且当时主办人是夜总会老板,评委则是热衷光顾夜总会的达官显贵,而选手不少直接就是歌舞小姐。
总的来讲,风尘味较浓,男凝味较重。
它本质上更像是特权阶级的消遣活动。
但从最开始,"港姐"的两大性质就已经奠定下了——
其一,是进入娱乐圈的跳板。
当年许多因战乱贫穷沉沦的舞小姐,都借此成为歌手影星。
例如47年的港姐吴丹凤,出身不高,后来却成功跃进影坛。
魔改迪士尼的白话版《白雪公主》就是她主演,唤作《雪姑七友》。
其二,则是公益性、公众性。
别看早年港姐选美风尘味重。
比赛都会出售门票筹集善款,款项用于救济贫民及回馈社会。
且,自52年起当选的香港小姐还需作为香港的"形象代言人",去参加更高等级的环球小姐等比赛。
选美逐渐从上流社会的游戏,变成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公众活动。
港姐不是以色侍人的肉弹。
更是香港的代表,市民的选择,真善美的化身。
1973年,无线承接了比赛的举办权,将比赛作为选拔新一代艺人的途径,也进一步将之推向大众。
TVB接手后首位港姐 狄波拉(谢霆锋他妈)
港姐的两大属性,自此开始发挥到极致。
要了解港姐是干嘛的,不如来看看此时已正规化的比赛流程。
先看入围标准。
年龄、籍贯、婚育情况这些容易理解,按下不表。
最关键的是这点:不受任何合约束缚,以致不能履行港姐合约。
凤凰网:《2013"香港小姐"冠军诞生 解密港姐参赛资格》
港姐,是有自己的义务要尽的。
拿李嘉欣加冕的1988那届举例。
节目主体,是由帮扶本土新锐设计师的几场时装秀组成。
串场,是上一年比赛top3的对口型歌咏表演。
这唱的是"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而最紧要的环节,自然还是即兴问答。
主持人会随机抽取问题,让佳丽当场作答。
开放性题目其实最不好做。
怎么回答得优雅、得体、准确、不卡壳,已经挺考验素质。
更难的是,还要在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学识及修养。
固然,也有开挂的——
好看到我只顾盯脸,一句话我都听不进。
但港姐在本质上还是要求内外兼修的。
恰如当年的学霸港姐,南加大硕士郭蔼明。
被问到如果香港火山爆发,新闻发言人要如何回应。
她当即上起地理课——
根本我们都知道香港没有火山口的嘛
1991年 郭蔼明
为何要如此刁难?
只有能维护好自己形象的人,才能维护好香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