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凯雅害怕被盯,以至于她对吃鱼这件事多少心怀抗拒。
把它们(贻贝)捣烂到认不出来,再混进玉米粉,就没那么可怕了。它们不像鱼,会拿眼睛瞪她。
所以凯雅才会被第一个喜欢她的男孩吸引。
那个男孩喜欢送她各式漂亮羽毛,书中明确提到这在熟知动物习性的凯雅看来,这就是在求偶,因此她才会主动回应。
她站着,一动不动,努力想搞明白这件事。她见过雄鸟为了追求雌鸟献上礼物。但她年纪太小,还不能筑巢成家。
在Sir看来,这种基于与动物零距离交际的浩瀚经验才能写出的鲜活细节,恰是小说作者欧文斯女士在这个故事中最独一无二的贡献。
遗憾的是,最终,这些细节到了片中被集体压缩成凯雅在湖水中捞贻贝的一幕,一笔带过。
于是,凯雅只是居住在沼泽深处的女孩,而非沼泽的女儿。
我们感受不到像书中那样的凯雅与沼泽的亲密联系:
太阳温暖得像一床毯子,裹在凯雅的肩头,哄她深入湿地。有时她在晚上会听到一些陌生的声音,或者被太近的闪电吓一跳——每一次跌倒,都是大地接住了她。
这个故事的重心,也就从小说里女主角跟沼泽的关系,向电影中一个混搭着稍许罪恶气息的常规的三角恋故事倾斜。
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个成人版的童话故事。
但正因为有了那些俯拾皆是的从自然角度审视人类世界的细节,再加上一个犯罪案件的催化,它本有可能触达自然规律与社会法条之间的根本矛盾。
就像片中一个细节所隐喻的:
课堂上,老师让凯雅拼一下"狗"这个单词,结果她拼出的是"上帝"。
同样的三个字母,它既可以是狗(DOG),也可以是上帝(GOD)。
同样的元素,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指向的意义天差地别。
换句话说,尽管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时常阴阳相对,但不该忘记的是它们由同样的"元素"构成。
这其实是在带领着我们跳出人类固有的视角,借助自然规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自身。
正如片尾的一段旁白的暗示:
每个生物都在为生存做它必须做的事
我们在爱情中疯癫。
在失去时生出仇恨。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成为各自独立的人,走向不同的命运。
书中,在这段话附近,还有一句话Sir更想分享,是作者对沼泽地的描述:
"生命衰败、发臭,归为腐烂的一团;凄凉的死之泥穴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看到生,看到死。
更看到生死相伴相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C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