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唯一能传达这种孤独的镜头,Sir认为是这个:
凯雅盛装打扮,早早来到约定好的沙滩,雀跃地等待喜欢的男孩归来;
等了一天一夜,她只等来了为独立日绽放的烟花,而且如此遥远,与之毫不相干。
这一个镜头,给她与正常世界的距离画出了可感的标尺,也让她的孤独有了具象如这化不开的夜幕般的浓稠密度。
也正是这份孤独,才给电影最后的反转增添了足够的可信度。
来自大自然,与沼泽相伴一生的女孩,从没有义务为人类的道德凡俗所束缚。
她是大自然孕育的孤独精灵,与人类社会的短暂交集,是前者的意外,也是后者的幸运。
就像父亲虐待她,又不是因为她。
老律师帮助她,又不只是为了她。
小镇痛恨她,可最后放过了她。
注意一个细节。
电影的法庭戏上,她全程一言不发。
只是在画画。
这就是电影第三层:
跳出习以为常的社会规章,试着从自然生命的角度看待人类自己。
05
但电影终究还是没有达到原著的厚度。
举一个例子。
凯雅被鹰叫醒,来到沙滩上给鸟儿们投食。
只看电影,你能感受到的无外乎凯雅对自然生灵的热爱。
然而联系原著的话,这里至少还应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凯雅的孤独,与渴望陪伴的愿望。
书里这样写道:
顶着海浪的咆哮声,凯雅大声呼唤她的鸟儿们。大海唱着男低音,海鸥和着女高音。凯雅撒下派皮和发面卷,海鸟尖啸着在沼泽和海滩上空盘旋,然后落在地上,不停地转动脑袋……
牛奶盒空了,凯雅非常害怕鸟儿们也会像其他所有人那样离开她,这痛苦令她难以承受。
凯雅喂鸟,不只是因为她爱小动物,更因为它们是她最重要的朋友。
当她七岁生日时,它们是她唯一的陪伴。
而引文中提到的"派皮和发面卷""牛奶盒",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去学校那天,在食堂吃饭故意留着带回来的食物。
她很饿,但她就是能忍着不吃。
只可惜,这些内容电影中都付之阙如。
所以当我们听到小凯雅在父亲也离开后,自言自语(旁白):
我还没有学会没有燕麦片的生活
我们只会以为凯雅担心自己没有吃的,却不会意识到凯雅更发愁的其实是自己没有了燕麦,便留不住那些会停留在她身旁整理羽毛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第二层,凯雅如何学习成为沼泽的女儿。
比如对于鹰,小说中写道:"鹰的啸鸣给了她忍耐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太抽象,没法视觉化,那我们再说点更具象的。
书中,凯雅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刻是:
她在海滩上哥哥姐姐们建的树堡里玩耍时,被"一根生锈的钉子深深地扎进脚底"。
此时,没有任何人能帮她。
她只能凭借有限的生活经验,自己忍着剧痛和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一瘸一拐地"走到树林里一处含盐的滑流旁",把脚伸进去,长时间冲洗,"同时不停地活动嘴部:张开,闭上,张开,闭上,打哈欠,咀嚼,做出任何防止牙关紧闭的动作。"
在沼泽地长时间生活后的一个结果是,凯雅对眼神很敏感,这是她的动物性本能。
当捕食者要抓捕猎物时,它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