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房产证被老人藏在了秋衣里面,但凡儿女能替他换件衣服,就会轻易发现。
看到这一幕,我们大概也会像杨林那样对人性产生深深的失望。
但是儿子的一番话,又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可怜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可恨的施害者,晚景凄凉是来自儿女成年后的报复。
寥寥数语,瞬间就压制住了我们内心想做道德审判的冲动。
在这样一个不懂爱导致的悲剧面前,论对错又有什么意义?
《三悦有了新工作》可贵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不做简单的是非判断,不输出廉价的情绪,而是呈现人的复杂处境。
每个死亡背后的故事,牵扯出浮生百态,直戳当下的社会痛点。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里,都懂得骂不孝子可恨,却很少有人去审视完美孩子的可悲。
24 岁的魏宁凯,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他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从来是父母的骄傲,直到车祸去世后,父母才得知阳光上进的儿子的另一面人生。
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在朋友圈扮演积极,突如其来的肺病却给了他最后一击。
父母在灵柩前的悔与痛,看得人肝肠寸断——
妈要你懂事,要你勇敢,要你出人头地,要你拼命地往上爬,可妈就是没要你怎么做个小孩。
英年早逝的魏宁凯,是多少被催熟的东亚小孩的缩影。
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待,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再累也不敢说放弃,不敢承认自己不行。
然而内心最深处,他们渴望的是:即便不优秀也可以被父母无条件疼爱。
笑容甜美、能力出众的梁格格,是幸存下来的房思琪——小时候被钢琴名师猥亵与侵犯长达数年。
正是因为害怕不完美,不敢跟父母开口求助,她才落入了恶魔的圈套,成为对方眼中的完美猎物。
懂事、优秀,就像套在东亚孩子头上的紧箍咒,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唯独活不出自己。
都说三悦柯南附体,因为她所在的地方,总是能接触各式各样的死者——
猝死的,病死的,出事故的,有年纪轻轻的人,有身强力壮的人,也有 97 岁的慰安妇老人。
来来往往的死者及其家属,像万花筒那样折射出原生家庭、女性困境、历史伤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议题。
它们或幽微细腻,或宏大深刻,让我们和三悦一样,对生死的认知一下子开阔了。
就像那位慰安妇老人,当所有死者的诉求都是掩盖伤口,只有她,要求暴露自己的伤疤给世人看,用自己的遗体展示活生生的历史悲剧。
原本悲观消沉的三悦,来到殡仪馆后再也不说想死。
她明白了,死是一个远比她想象中复杂的课题。
我们也从中关照自己的焦虑与疑惑,从死亡中思考起活着的意义。
很久没看到这么犀利的剧了。
敢于直面死亡话题,敢于揭露人性缺陷乃至丑陋面,但内核依旧是温暖治愈的。
从三悦来殡仪馆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打破我们对于这个小众行业的偏见。
殡仪馆不是什么阴森闹鬼的 " 人间地府 ",相反,这里满目花草,绿影婆娑,阳光总是显得特别充沛。
用罗大淼的比喻说,像个公园。
这里的人,也不是什么死气沉沉的失败者。
他们不仅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有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世界。
和娅男、格格一起共事和同居,三悦身上的硬茧慢慢脱落,暴露出温暖柔软的那一面,找到同类后,她对于未来也不再那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