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吃饭看到老板打伙计,他也会出面制止。
或许是如今的优越感,让他自觉可以做一回英雄。
而董雷逃窜半路后的折返行为,也有了「人味儿」。
合伙作案,成了董雷的「兄弟情」。
但改编真实案件,最大的难点之一正是尺度。
犯罪就是犯罪,底线就是底线。
片面模板化的角色塑造不可取,可将身负命案的犯罪者洗白就更是儿戏。
在《底线》剧中杀母一案里。
唐啸云的母亲,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孩子。
唐啸云没有考好,母亲就狂打自己耳光。
但除此之外,并未更完整地呈现母亲的心理状态。
反而用各种令人窒息的台词,制造出一个绝对的坏人。
真正下杀手的犯案者却因此得到谅解。
不仅对受害者不公,对活着的家属更是二次伤害。
弹幕中让人惊心的「杀得好」,想来也并非剧集的初衷。
剧集改编尺度不该凌驾于法律是非之上。
就像董雷虽有闪烁不定的善良,但确实罪责难赎。
本身的极端性情和残暴手段也是既定事实。
「兄弟情」看似仗义,其实远抵不过自身利益。
所谓的义举,也经不起任何挑战。
一点小小的怀疑,就又点燃了血腥的火苗。
其实,观众对真实案件改编剧总是怀有巨大期待。
《底线》的争议,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为真实,所以有力量。
也正因为影响甚广,所以更该谨慎。
《12 · 1 枪杀大案》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不溢美不藏恶,不歪曲不神化。」
正如剧中对办案过程的呈现,就一点也不「爽剧」。
反而十分繁琐,经常「线索中断」,各种无功而返。
但也正因如此,办案民警形象没有被神化。
单调繁琐的查案过程,就是他们的日常。
相对应的,破获如此重大案件的难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改编下笔慎重也因真实案件背后,有真实的血与泪。
就像「江歌案」本身,历时良久,争议点重重。
母亲丧女是实实在在的伤痛。
又或货拉拉案,确有悲剧酿成。
剧内也仍有案件在二审进程中。
改编手法越是谨慎,越有助于体现对死者与生者的尊重。
同时,原案本身的许多细节,是普通观众难以触及的。
而《12 · 1 枪杀大案》主演王双宝老师的精彩演绎,却可以令许多人对这起案件印象深刻至今。
这也就意味着,「改编自真实案件」虽然寥寥数字,却也影响深远。
其实,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比剧情中的对与错更重要的,是案件本身带来的思考。
同样取材自真实案件的《扫黑风暴》去年就曾破圈。
很大程度归功于,剧集对于案件的改编与呈现懂得取舍。
案情再现相对克制,讨论点着重在事件引发的思考之上。
正如改编自现实中「孙小果案」的部分剧情。
就引发了网络上对于「裸贷」等社会话题的再度讨论。
高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由真实事件改编。
最后都未曾交代凶手李晓明杀人的具体动因。
却保留了善恶之间的思考空间。
转而对凶手家属、死者家属、乃至司法、媒体进行全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