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摄的前世与来生。
文|廖艺舟
编辑|赵普通
如果一部影片开头出现了 " 空想特摄映画 " 几个大字,对特摄迷们来说就足够了。
最近一部能令他们兴奋的作品,是庵野秀明任监制、编剧,樋口真嗣执导的《新奥特曼》,不论视觉元素还是故事脉络,该片都大量致敬了 1966 年的《奥特 Q》和系列第一部剧集《奥特曼》。与此同时,它又把打造 " 至今谁也没有见过的奥特曼 " 作为主要看点。
《新奥特曼》属于 " 新日本英雄宇宙 " 企划的一部分,该企划由庵野秀明主控,除了已推出 4 部新剧场版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还将实现哥斯拉、奥特曼、假面骑士三大特摄 IP 的联动。电影《新假面骑士》现在也进入了宣发期,预计会在明年上映。
早先在日本上映时,《新奥特曼》3 天内吸引了超 64 万观众,票房 9.9 亿日元,开画成绩比 2016 年的《新哥斯拉》提升 17.2%。不过影片最终票房为 43.8 亿日元,距《新哥斯拉》曾经的 82.5 亿日元成绩相去甚远。
" 特摄画面是写实的,可以在截取现实世界的映像之中,掺入一些虚构的东西。这就是特摄最有趣的地方。" 庵野秀明如此阐释特摄的魅力。有趣的是,尽管在视觉观感上影片尽量模拟了皮套的质感,《新哥斯拉》却创造出了日本系列电影中的第一只纯 CG 哥斯拉。
这种看似多此一举的 " 用 CG 拍特摄片 " 的手法,被更大范围地用到了《新奥特曼》中,整部影片几乎全是用电脑特效完成的。"CG" 和 " 特摄 " 这两种看似互相矛盾、互为替代关系的特效手段,在几部以 " 新 " 字开头的电影中实现了微妙的共存。
这种现象或许恰恰说明,早已成为独立影剧类型以及一种文化集合的 " 特摄 ",永远都不会迎来被彻底取代、走向消亡的那天。
" 穿上皮套再说 "
" 特摄 " 原本是 " 特殊摄影 " 的简称。广义上,但凡用了某些特殊技术,将通常难以拍出的场景或对象给拍出来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称为特摄作品。
这一含义向上追溯,在电影创生的年代就存在,乔治 · 梅里爱 1902 年在拍《月球旅行记》时,因为偶发问题在拍摄途中洗出了停过几秒的胶卷,结果影像中的马车变成了 " 灵车 ",创造出了 " 实际上不存在的影像 "," 特摄 " 手法就这样被发明了出来。
随着 CG 普及、传统特摄技术的运用减少后," 特摄 " 的广义含义基本就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在日本被改造后固定下来的狭义含义。" 特摄 " 从技术代称变为专指一种影片类型,其表现形式一般都是由真人演员穿上皮套,在微缩模型场景中进行对战,题材一般都是关于 " 英雄 " 或 " 怪兽 " 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 " 特摄片 " 在日本发展出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并被贴上了文化标签,算是一项文化输出品,但它在日本诞生的历史并不光彩。
20 世纪 40 年代,特摄电影是日本 " 国策电影 " 的构成部分。所谓 " 国策电影 " 是融入帝国主义情感、用来歌颂战争的一种宣传工具,法西斯阵营中包括墨索里尼、戈培尔等人都打出过类似口号,还拍出了《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等技巧不俗却臭名昭著的电影。日本政府也决意用电影宣传军国主义,专门出台《映画法》制订了一系列细则。
政府的要求催生出了一部名为《夏威夷 · 马来海海战》的 " 代表作 ",影片高潮部分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 " 偷袭珍珠港 ",由于制作周期太长,日本民众看到它时日军其实已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不久后美军占领日本,美方代表要求电影界的代表小津安二郎交出珍珠港战役的真实纪录胶片,而实际上,影片中的相应桥段都是用微缩模型 " 特摄 " 而成。
这些达成 " 以假乱真 " 效果的战争镜头均出自摄影师圆谷英二之手,据其回忆,电影中最大场景所用到的全部模型有 1800 日坪,换算下来该 " 微缩场景 " 的占地面积足有 6670 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