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摄会消失吗
60 年代的电视机普及同样对西方观众造成了影响,但和圆谷英二 " 把电影技术推向电视制作 " 的思路不同,斯蒂芬 · 斯皮尔伯格、乔治 · 卢卡斯等导演开始探索银幕特效升级,并在 70 年代拍摄了《大白鲨》《星球大战》等里程碑式的作品。70 年代末,制作 " 星球大战 " 第三部《绝地归来》期间,卢卡斯影业内部成立了 CG 分部,专门负责制作 CGI(电脑三维动画)。
到 1991 年,《终结者 2》中的 T-1000 型液态机器人惊艳了观众,CG 技术第一次在电影中制作出了逼真的人类外形,影片票房超 5 亿美元。同年,迪士尼在《美女与野兽》中搭建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 CG 舞厅,男女主角在其中舞蹈的桥段被后来的翻拍版本数次致敬。
不论是打造角色还是打造场景,CG 已经肉眼可辨地能做到比皮套、模型更加真实——这本是特摄曾经的最大亮点。在功能和目的上,两种拍摄技术又是一致的,都不过是为了创造难以实拍或 " 实际上不存在的影像 "。
皮克斯创始人、纯 CG 电影的奠基者艾德文 · 卡特姆曾总结道:"《终结者 2》《美女与野兽》的巨大商业成功震惊了每一个人。1991 年是一个转折点 …… 后来 CG 便如暴风雨一般占据了整个好莱坞,所有电影公司都开始组建自己的 CG 制作部门。"
后来的技术更迭过程观众们都很清楚,90 年代起好莱坞的 " 视效大片 " 开始席卷世界各地票仓,愈发成熟的 CG 技术创造了不计其数光怪陆离的 " 真实世界 "。特摄曾为《日本沉没》(1973)、《首都消失》(1987)等经典影片打造大场面,但如今传统的科幻题材完全用不上特摄了。
特摄鼻祖怪兽哥斯拉也在 1998 年后首次被 CG" 改造 ",虽然罗兰 · 艾默里奇的版本只是按西方人的思维拍成了写实系 " 恐龙 ",但近十年传奇影业的三部哥斯拉电影已经在还原形象的基础上让人难辨真假。
在日本,特摄则作为一种固定类型和文化形态保留了下来。" 奥特曼 "、" 假面骑士 "、" 超级战队 " 这 " 三大特摄 " 都还维持着每年一部剧集的速度,即便如此,其受众人群已相对稳定,影响力与各自的巅峰期不可同日而语。
2012 年时,庵野秀明发出过一份恳切倡议,也即前文提及《报告》的扉页词:" 请救救特摄吧。特摄这种技术体系很快就要消失了,日本即将失去这个值得骄傲的产品。这是世间的正常趋势,我也很没办法。但是,我也深切希望特摄的技术能作为文化遗产流传后世 ……"
如果作为 " 文化遗产 ",特摄未来的命运多半可以参照它所取代的 " 定格动画 ",即在有特殊艺术需求的情况下,被运用于一些有独特表达的作品。例如每年奥斯卡的 " 最佳动画短片 " 几乎都会提名一些定格动画,2022 年的《负空间》、2016 年的《久保与二弦琴》等等都因为技术与表达的相性极佳而受到好评。
但当下来看,特摄的生命其实还远没到 " 入土 " 的时候。除了 " 三大特摄 " 经由数十年经营,本身具有 IP 号召力之外,作为技术的特摄如果与 CG 结合,能提供一种纯 CG 无法达成的体验。
2015 年的《进击的巨人真人版》就采用了 CG、活人扮演和微缩模型共同演绎的方式,有 20 名演员扮演普通 " 巨人 ",还有 7 个人共同操纵 " 超大型巨人 "。日本的真人漫改本是品质重灾区,该片的 IMDB 和豆瓣评分都刚过 5 分,但仅在视效层面,樋口真嗣用特摄手法拍出的 " 巨人 " 很符合原作调性,会给观众带来毛骨悚然的异样恐惧。
《进击的巨人》
归根结底,还是特摄那种介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特质在起作用。只不过,以前它就是最拟真的技术,是英雄、怪兽这些幻想题材,以及相应的变身、激光等元素赋予了它虚构感。
如今人们一看皮套就知道 " 这东西是假的、演的 " ——这也正是看特摄会存在 " 幼稚 " 这项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 CG,水平一低就会指责 " 五毛特效 ",皮套、模型又恰恰才是 " 真做出来的实物 ",反而会有种真实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