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
但。
"只能如此",就可以换得一个心安理得吗?
我们几乎忘了。
多方追问,多方信源。
来自媒体的围剿与解剖,让更多的真相得以裸露在公众面前,社会的能见度更清晰,并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才是一切本来该有的样子。
还是举个例子吧,还是韩国的事儿。
这个国家拍过一部电影,手法是擅长的现实主义,姿态也是熟悉的热血沸腾。
《恐怖直播》。
片中,韩国政府为了举办世界发展国家商谈会,决定翻修麻浦大桥。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
栏杆"哐当"一声下坠,导致三名工人落水。
结果呢?
当天,警察和救援队正忙着军事演习,迟迟不来救人。
三个人就这样泡在水里,活活咽了气。
数年后。
遇难者的孩子选择报复。
开启炸弹行动,用无辜的人命相要挟,要求总统道歉。
结局,没有意外。
他到死也没能等来那一声"对不起"。
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
是韩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是媒体对收视率的病态追求,是整个国家生态的紊乱。
但更重要的。
是韩国政府重形象,轻民生;
是媒介彻底逐利的异化。
是底层阶级话语权的缺失,与上层阶级话语权的无限滥用。
一个细节是。
当炸弹客第一次打来电话倾诉时,电台下意识切线,将他的声音隔离于公众之外。
而新闻栏目的口号是什么?
主播播报完。
必得向观众们说上一句:
今天的新闻到此结束,我们会(持续)为观众带来客观公正的新闻。
是的,所谓公正客观。
也要讲政治。
也要讲风险。
在大量的媒体倒闭,大量机构消失的当下,媒体们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某些势力,而导致自己的覆亡。
他们或甘愿成为附庸。
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迎合着读者趣味。
以至于忘了。
新闻不仅仅是一件商品。
更是一件可以影响公共事件的公共物品。
就像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说的那样:
公共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全部价值与存在意义。
话又说回来。
一个埋藏了如此深厚怨念的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怎样的呢?
回到电影开头。
(电台播报)
上班堵车路况已舒缓
江边北路奥林匹克大道顺畅
千户大桥到傍花大桥一路畅通;
总统将于第19届国会发表演说
汝矣岛附近暂时进行交通管制
祝大家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早晨……
讽刺吗?的确。
悲观吗?不必。
因为电影最终还是回应了那不被重视的诉求。
而不看不听不说不问,才是时代的悲哀。
就像踩踏事故中。
那群蹦迪的人们,看着救护车拉走一具具尸体,看着警察和消防员抢救窒息的伤员。
他们仍旧嬉笑着,摇头晃脑,隔岸观火。
这画面。
似曾相识。
本日打工人: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