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需要教会维稳。
但教会犯下的错,就可以置若罔闻了吗?
-人们需要教会
尤其是现在这节骨眼上
-事情总是这样发生的,皮特?
一个人跑来施压另一个人
一瞬间
所有人都开始装聋作哑
这不是记者们想看到的结果。
记者们要的从来都不是借坡下驴,也不是皆大欢喜。
他们只想要真相。
为什么?
因为一篇小小的报道,有时候不光能帮助人,还能让人记住。
而记住,往往就是对真相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后人最大的儆戒。
他们想要起底的,是自上而下所形成的体制之恶。
因为长达几十载的连环犯罪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就像那个承认自己猥亵儿童的神父。
确实我是玩弄过他们
但我从未因此得到过愉悦
我需要声明 我从来没有强奸过任何一个人
这是有区别的
看到这。
是不是觉得又荒谬,又气愤?
但在记者的一番追问下。
他却说出了一句震惊世人的话——
我就被强奸过
我能体会到的
因为早期媒体的缺位。
一个足够封闭的体系,必定会包藏许多不为人知的错漏。
而《聚焦》打破了这一切。
它告诉观众,深度报道的存在,记者的存在,职业新闻精神的存在。
意义就在于。
告诉大众那些应该被铭记的历史,那些已成危楼的体系,究竟掩埋着怎样的罪恶——
它从何而来。
而如果不揭露,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媒体,永远不可以将公民的知情权让渡。
因为他们能够打开一个重拾批判精神与怀疑主义的缺口。
而这样的求索与深究,绝不可以被掩盖。
因为黑暗的反面不一定是光明。
相反。
甚至可能是伪装成光明的,更大的黑暗。
03
但,放眼望去,这样的媒体已经越来越少了。
无限接近于零。
没错,我们依然关注着梨泰院事件。
媒体们也显露出了对时事久违的热情——
"踩踏事故前4小时不断有人报警";
"事故失物招领中心衣服鞋摆满地";
"韩国一警察曾孤身疏散梨泰院人群"……
不断地还原着事件的全貌。
惋惜吗?惋惜。
沉痛吗?沉痛。
但是。
但是。
是的,肉叔还想说一声"但是"。
碎片式的关怀之下,又让人不免恍惚。
是否热闹的背后,我们又遗忘了什么?
当一个沙漏被倒置,沙粒流过中间的细缝时,是否存在一个人人皆知却容易忽略的现实——
与源源不断相对应的,是另一端的匮乏真空。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全球同此凉热。
可以说是媒体的异化。
毕竟,这一切早有端倪。
事实上早在1947年就有许多人对媒体的发展表示过担心。
那是一本叫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书,调查的是当年美国新闻业的现状,开篇即提出:当前的新闻界处于危险之中。
原因呢?
其实归根结底,在于各方势力的干预,非关当时的局势,还包括了新闻垄断、资本干涉、取悦读者等等诸多方面。
新闻不再那么纯粹了————
意识分野愈发明显。
新闻记者愈发保守。
调查记者明显锐减。
……
再加上读者一言不合就采取各种手段攻击,举报,甚至武力威胁。
以至于《新闻编辑室》里的那些理念,最终只能生存在电视剧中。
所谓,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