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动成线,箭无虚发。
用词也相当精准。
大篇幅使用形容词,并让读者身临其境般,重现韩国政府对灾难救援的过程。
例如"血色万圣节";
"事故亲历者称出酒吧面对一排尸体"、"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家属过度悲痛被抬上担架"等等。
根据描述,视频也呈现出无遮挡的实况拍摄。
被盖着白布的遇难者遗体,明晃晃出现在镜头前。
为了让民众提高警惕。
部分媒体甚至做出了事件还原的3D效果图,供网友答疑解惑。
不仅如此。
从大V到中小型媒体不断参与进来,实现社交平台的全媒体覆盖。
从城市晚报到都市报,不断补充现场细节,追逐更新快讯,力求普及灾难严重程度,还原真相。
而热搜的词条,更是动辄几十到几百家媒体蜂拥。
中国新闻网从事发当晚开始,连发33条微博。
为线性深度追踪梨泰院事件。
专门制作长图,更加清楚直白地剖析事件进展。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有报纸更是五连问。
"事故有多惨重"、"人群缘何失控?";
"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安保管理是否存在漏洞?"、"韩国政府又有何应对举措?"
针砭时弊,刨根问底,连珠炮般严厉质问韩国政府的公权力缺失现象。
盛况如此。
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渠道,虽只有屏幕上的方寸之地,却形成了击鼓传花般的全方位夹击。
对灾难本身,我们也得以获知全面的信息,并有了更深层的感知。
但问题是。
热搜上的梨泰院,真的是悲剧的全貌吗?
02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当我们现在提起媒体,往往指的就是消息、社论等即时的新闻模式。
而越来越少深度报道。
梨泰院事件里,我们看似热热闹闹,但对具体的人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却感知甚少。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闻浅薄化的时代。
新闻的深度报道有多重要?
电影《华盛顿邮报》有这样一句台词——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
一份足够丰满与精彩的深度报道,足以割开民众与真相之间的空白,打通信息脉络,形成最初的集体记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历年的普利策奖,都可以作为佐证。
而如果你还记得那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我们可以最直观地理解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故事从一桩猥亵案展开。
事件的当事人,是波士顿地区赫赫有名的神父。
他利用教会赋予自己的权力,借机性侵儿童,并凭借教会的权威,将事态强行压了下来。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30年间在6个不同的教区性侵儿童
红衣主教劳尔15年前就发现这事了
却什么也没做
讽刺的是,这名主教的名字还叫作劳尔(Law)
披着神权的皮行猥亵之事,以神的名义伤害人民。
同样都是人。
却因为一身具备象征意味的制服,便拥有了可以无限伤害他人而不被惩罚的权力。
教会的威慑力有多大?
电影给出了这样几个数字:
我们53%的读者是天主教徒
性侵儿童只罚两万美元
系统是这样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