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又找到一个神父
-在波士顿 我就知道有13个
我就快把70个(性侵)神父的材料收集全了
显然。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桩神父猥亵儿童的个体案件。
而是在一整个封闭体系下,权力系统对人民迫害的恶性循环,也更是一桩人权对抗威权的铁案。
那么《聚焦》是怎么做的?
作为专业而资深的调查栏目,他们对一个题材往往不会操之过急。
比起其他互联网媒体为了关注度博眼球,拼速度,他们会花上至少一年的时间来进行深度调查。
目的只有一个。
与读者站在一起。
为民生真正发出民声。
而绝不仅是挑逗舆论,引导流量。
我现在更关心的是
想办法让读者感到这份报纸很重要
他们也的确做到了。
但。
随着调查的深入,阻碍也越来越多。
比如不停有人质疑他们。
为什么要揭教会的短?为什么要报道这样的丑事?你在影射什么?你们的报纸是什么性质?你们想要颠覆我们的权威,是不是?
也有人好言相劝。
你们这么权威的报纸,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呢?
而面对这些。
《聚焦》的回答却是:
正是因为我们够权威。
而越是重量级的媒体,就越应该发声。
如果我们报道这件事 所有人都会知道
为此,他们全体出动。
收集素材、核对数据、采访受害人……力求还原真相。
哪怕教会威逼利诱,大众避之不及。
——因为没人愿意揭开平静现实下的疤瘌。
但他们没有放弃。
因为这是媒体的本职工作。
真相,绝不能仅仅攥在少数人手中。
比起其他的叙事电影,《聚焦》甚少有那种鼓动情绪的时刻。
相反。
电影带有一种真实的平静、缓慢……甚至偶尔有些枯燥。
日常,却不庸常。
因为这样最为普通的调查与求索的过程,在追求热度与流量的时代,似乎已经销声匿迹。
我们会盯着一个又一个的热点。
试图打造出源源不断的十万加。
煽情与鸡汤齐飞。
大众情绪变成了流量密码。
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真去做一件事,变得极为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
就像《零号病人》里因为一起火车相撞事件死了上百人,而不得不把儿童医院感染艾滋病的消息放到第三版一样。
《聚焦》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因为一桩全球闻名的历史事件,所有媒体全部被迫转向,集中火力。
9.11恐怖袭击。
死亡与失踪人数,将近三千人。
一时间,所有主流媒体都在忙着播报伤亡人数,撰写急稿。
相比之下。
没人再继续关注猥亵儿童这样的"小事"。
主教甚至上了电视。
冠冕堂皇地为人民祈福。
我们此时如何应对
也许正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最佳理念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觉得熟悉。
在一桩急性灾难的风波之下,似乎其他的新闻报道,都该为此类事件让路。
但。
这样的手法没能瞒过《聚焦》。
面对与教会相关的业内人,借着突发事件顾左右而言他的姿态,主编愤怒了。
他愤怒于权威,愤怒于这样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