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干起了今天娱乐综艺的活儿
好看吧?
但又不是纯娱乐,而是希望把夫妻相处的小事掰开了揉碎了,开诚布公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地谈,促进了解。
人物访谈类《东方之子》,则采访了济南钢铁厂厂长马俊才。
省劳动模范,济钢发展的重要领路人,使济钢从全国同类型企业的中下游水平跃居前列。
——真刀真枪的实干家,行业 "能人"。
音乐电视第一期,选了大热歌手杨钰莹的《谁也不知道》。
《焦点时刻》则发挥了新闻瞭望塔信号灯的作用,敏锐捕捉了当时社会的动向——
影星下海。
当时经济市场化的浪潮下,明星做生意不再是新鲜事儿。
可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转变。
要给我机会我也愿意去 这有什么
我就怕我不会做就是了
一辈子没做过这个 怕做不好
△ 接受采访的马精武 多么诚恳温和的回答
关注个体,也着眼社会,兼具娱乐性和社会观察性。
拒绝仰视,也警惕俯视。
以通俗贴近的方式,传递浓浓的人文关怀。
于是,1993 年 5 月 1 日。
推迟了两个月的《东方时空》第一期节目播出。
时长 40 分钟。
当天就有大量观众打电话到台里。
张口就问,是天天播出吗?这节目好看。
他说这个节目挺好
以前怎么没见着
当时还有一句流行话:吃方便面,打面的(打出租),看《东方时空》。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今天的电子榨菜。
言外之意,已经成了生活一部分,离不开了。
可在 Sir 看来。
最大的肯定来自这一句:
看完《东方时空》
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
拎回一条扑腾着的活鱼
一捆绿油油的青菜
生动、亲近、鲜活、接地气。
冒着热腾腾的人气儿。
这是群众的生活。
也是 " 好看 " 的本质。
02
激情为先
当然,《东方时空》会打出这样的 " 口子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背后的人。
是一群 30 来岁的年轻人,创造了历史——
当年,创立《东方时空》的七人, 孙玉胜、童宁、时间、梁晓涛、王坚平、张海潮、孙克文,平均年龄只有 33 岁。
他们被称为 " 东方时空七君子 "。
事实上当年放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舒适宽广的大道——
用央视已有的内容做一个新节目。
但首先,就被否决。
当时我们也都是三十岁上下的热血青年啊
怎么甘心说把你原来做的东西
我们编编就开始播出呢?
另一条是荆棘丛生的窄路——
做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创节目。
根据孙玉胜的回忆。
我们的想法是,不要做一个替代别人的栏目,而要做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栏目。
孙玉胜《十年》
无法替代。
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台里的要求很简单,当年 CNN24 小时不间断播出新闻追踪热点,ABC、CBS 从早上 6 点就开始播放,凭借商业化运作及强大传媒网络,深入美国寻常家庭。
而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没有早间节目。
这档新创的节目,只要培养观众早上看电视的习惯即可。
但七君子们所想的,却是借由央视这样一个舞台,做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出来。
就像早期节目的名称:《新太阳 60 分》。
试图打造出一个新的传媒世纪。
早期的草创人员都有着一种创业精神。
他们睡在办公室里。
拿着极低的待遇。
但是可以不顾身份,为一件小事吵得面红耳赤。
白岩松曾经说过一件事。
那是节目开播的前一夜,本来制作人时间说好了要一起开个会,谁知道因为过于兴奋,和人喝酒喝得不亦乐乎,把开会什么的早抛到了脑后。
白岩松怒了。
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策划对着制作人破口大骂,完全不顾及面子。
结果呢?
时间只好 " 乖乖 " 地开会去了。
但吵归吵,骂归骂,团结起来,也是没有二心。
比如那次暴雨,直接把节目组住的地下室给淹了。
他们怎么做呢?
把节目器材搬到了一间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