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从武侠、歌舞等题材尝试之后,开始开发内地本土题材,拍摄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
杜琪峯在留守本土十年之后,北上拍摄了一部《毒战》;
许鞍华执导《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进入个人的大片时代;
徐克打造《狄仁杰》系列,更以《智取威虎山》开创了香港导演拍主旋律大片的潮流。
《智取威虎山》(2014)
北上阵营仍然是黄金年代的那批人,他们集全体工业之力,汇入华语电影的河流。
主要的类型大多试图复刻警匪片、武侠片等传统题材的昔日荣光,彭浩翔、黄真真等中小制作都市题材的年轻导演,灵光乍现过,后来,有的隐匿了,有的过时了。
而留守阵营变成了另一个气象:从 2013 年《狂舞派》大卖开始,香港电影人意识到中小制作可以在香港本地完成消化,于是形成了新导演的土壤,也促使了香港政府以及工业提出各种资助计划,令香港的中小制作频出。
由于新导演之作大部分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为保证足够的创作空间,天然与内地绝缘,成本也使其无法进入内地观众视野,这客观上使纯港产片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湖泊。
《狂舞派》(2013)
2015 年以后,香港电影内部开始形成梯队。
两大阵营近年悄然实现了流通,北上大制片人江志强采用新导演,打造了《捉妖记》系列,近年更是投资了《梅艳芳》《还是觉得你最好》等在内地与香港两地都受好评的中小成本制作。
北上大导演陈可辛扶持了曾国祥、许宏宇两位新导演,许宏宇原本就是剪辑师,曾国祥虽然是曾志伟之子,但在真正拍摄长片《七月与安生》之前,也以演员身份在香港电影片长浸淫已久 ······
只不过,这种流动还是将原本就在行业里的年轻人,带到了导演的位置,而香港本地那些初出茅庐的导演,还没实现从湖泊汇入河流的成长过程。
更重要的是,香港电影人花了二十年时间,去汇入中国电影的河流,却完美错过了汇入世界河流的时机。最精锐的部队去合流了,削足适履;最稚嫩的力量自给自足,艰难成长,无论哪个阵营,都不再是辉煌的。
香港电影不再成为当年的正流行,只能在一次次的经典再现之下,衬出今日的寂寥。
" 尽皆过火,极尽癫狂 "曾经是黄金时代香港电影最为公认的一句描述,后来这种精神被韩国电影继承,连带着那些东南亚市场也被后来崛起的韩国电影、泰国电影、菲律宾电影、伊朗电影瓜分,最终韩国影视又乘上了流媒体的东风,进入了世界影视的主流。
二十年再回首,香港电影本身的精气神已经难以辨认。
不过,混沌之中酝酿着希望,而希望一定在那片如今看起来静谧的湖泊里,也许它会一天天越来越充盈,最终汇入的不是河流,而是大海。
作者丨李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