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曾去这位老总旗下的企业采访、体验生活,所见所闻让他受益匪浅:" 这位优秀企业家丰富而成功的奋斗经历,为我打开了创作视野,我这才发现自己以前是本末倒置了,那场股改虽然是个历史的进步,但不能决定中国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命运的是一大批像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是他们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创造出一个个产业奇迹。于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开始在我脑海里酝酿,十二年后变成了这部《大博弈》。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和制造业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资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就决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业,就像《大博弈》中的这些主人公们。"
热切地在现场关注时代的变化
从 1983 年发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开始,周梅森笔耕不辍,创作了《人民的名义》《中国制造》《国家公诉》《绝对权力》等经典作品,让他骄傲的是,几十年来自己的创作都如行云流水," 没有哪一部作品,曾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从十四五岁开始喜爱文学、喜欢创作,一直到今年六十六岁了,我除了出差在外,每天都在写,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电视剧,总是每天 3000 字。说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人民的财产》剧本有好几集是在海外旅游途中写的,有时在飞机上,有时在北极圈的冰屋里,一个月海外旅游回来,五集剧本出来了,啥也没耽误。对我来说,如果没有写作就会让我觉得生活无着无落的,不知道该干什么。幸运的是,我从没感到写作有什么困难。"
周梅森说自己写小说根本没有提纲,脑海中只有几个人名,这几个人名列出来后,让他们在脑海里,在纸面上一点点活起来后,他们的故事也就随着他们的复活,在周梅森的笔下自然生长,走出这个人物应有的情节和生活的走向," 我没有什么大的精细的构思,但写完之后会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创作中最愉快的过程。但是,有些修改意见是让我极其痛苦的,这些所谓意见狗屁不通,低级红,高级黑,你还不能不改。"
对于令人羡慕不已的写作之流畅、轻松,周梅森归功于生活," 我写的作品都是当代生活,我又身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现场,往往这个人物只要一活起来,我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就全调动起来了,所以,写作时没有什么困难。"
周梅森多次感慨写作是他的宿命," 我天生热爱写作,几乎没有别的爱好,我做矿工的时候,爱好就是文学、写作,当我成了专业作家以后,我的爱好和我的职业融为一体了,我觉得我这一生是非常幸运的,尤其幸运的是又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么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里。"
周梅森自言写作没有规划,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就是我热切地在现场,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复杂剧烈的种种变化。作为一个在场者,我会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痛点、热点、焦点,抒发我的感受意见,这些感受自然而然地在我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得以表现。所以我的生活是用不完的,我的题材是取之不尽的,我创作的源泉是不会枯竭的。"
众所周知写现实题材难,特别是涉及社会矛盾,涉及党群、干群关系,涉及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题材,周梅森是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的,又是如何在针砭时弊与尺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
周梅森坦承,这些情况在他的写作中始终都存在," 我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我的文学起步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80 年代的文学崛起。在文学崛起之后,更伟大的是中国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过程我全部参与了,或者目睹了。因此,首先我写作的立足点是我对这个时代充满了真挚的感激之情,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谈问题,我想应该是相对客观的,也就是说,我写作的立足点是不会错的。"
做编剧要考虑观众《大博弈》开局原本设置的是另一个版本
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时间等因素,导致如今的观众追剧也是耐心减少,也因此在电视剧创作领域有 " 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 " 之说。据统计,几乎有 40% 的观众会在前三集就弃剧,在第一集的弃剧用户里,有 35% 是在前 7 分钟内弃剧的,第 7 分钟之后,所有拖拽、快进以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会提升 20%。因此前三集的播出效果和口碑反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剧集的整体收视率和用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