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崩坏,从武侠片的没落开始,中国电影的崩坏,从武侠片的没落开始下载,武侠电影为什么衰落,中国电影倒退的时期中国电影的崩坏,从武侠片的没落开始
在一系列时装片、都市片里,虽然背景已经换到了现代,但我们依旧可以从枪战、警匪、市井等题材的电影中看到 " 侠 " 的影子。
从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到《喋血双雄》,其实都是在对 " 武侠 " 进行改造,只不过是侠客手上的刀剑换成了小马哥的贝雷塔,侠义变成了义气,修炼神功的反派也变成了黑社会头目和持枪歹徒。
Mark 的 " 双剑 "
当然," 正邪对立 " 也可以转换成 " 拯救与被拯救 "。
乃至于近几年的一些优秀的类型片,如《我不是药神》里男主为了给病友们买到平替药铤而走险,《流浪地球》里吴京为了人类共同体而撞向木星,我们从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丝 " 侠义精神 "。
" 侠 " 可以是杀戮,也可以是拯救
其实,无论什么题材,本质精神都脱离不了中国式侠义的阐述,但是现在,无论是在内地电影还是在港台电影中," 侠义 " 二字都越来越稀疏。
2000 年之后,虽然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把武侠电影真正打进了世界主流,但带动的只是华语影坛随后数年的古装大片热潮。
老外还是挺吃这一套的
从武侠到爱情武侠,再到仙侠," 侠 " 最后只能是百度百科或者豆瓣名片里介绍影片的一个形容字。
特效越拍阵仗越大,制作水准也越来越高,但电影里的 " 侠义 " 二字越来越稀疏。
有人肯定会质疑,武侠片虽然是中国独有的影片类别,充其量只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不能以偏概全。
但恰恰相反,想要拍好一部武侠片,对于导演、编剧、演员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对 " 武侠 " 的最简单理解就是 "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样的电影只能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一个极佳的武侠片通常都伴随着一个好的剧本。
放开那个女孩
从 20 世纪到现在,金庸、古龙等小说家已经为武侠电影提供了扎实的创作文本,那么就是考验编剧和导演对文本理解的能力了。
我们可以看到照本宣科的翻拍,也能看到充满着导演和编剧奇思妙想的剧本,例如《东邪西毒》《东成西就》《新龙门客栈》。
即使是在同时期的内地,虽然刚刚改革开放,但也出了不少武侠佳作。
内地导演张子恩执导的武侠电影《神鞭》,改编自冯骥才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清末天津地界上一个叫傻二的老实人的故事,他用祖传的辫子功打败了当地的恶霸玻璃花,随后结下了梁子。
傻二随后加入义和团对抗八国联军,自己的辫子功却被洋枪打断,心灰意冷的傻二远走他乡。到了民国初年,傻二早已剪下辫子,但练成了发发命中的双枪。
影片最后,傻二一番话关于去辫留神的台词极富内涵:
" 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
当然,武侠片对演员也有反向要求,浑水摸鱼的小鲜肉很难在武侠片里混出名堂。
这几年,关于 " 小鲜肉流量 " 的争论不断,但早在武侠片发展的 70 年代就出现了流量小生这个概念。
狄龙、姜大卫当年的颜值放到当下也绝对能打。
但不同其他类型片的一点是,武侠片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身形与动作,一个大侠可以不用肌肉发达,但绝对不能驼背含胸,两眼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