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冬雨,最近流传一个词:
福地。
本意大概是,电影是越来越好了。
但事有凑巧。
朋友听岔了," 墓地?挺敢说啊 "。
这一岔不要紧,结果以讹传讹,传成了怪谈。
因为接着又有人说了句," 我们电影人从未躺平过 "。
" 墓地 " 和 " 不躺平 " 这俩词极具画面感,所以看惯了香港僵尸片的朋友间便流传起一股关于中国影院的神秘怪谈来。
传说,有部电影上映当天,全国所有的影院只有一个人在看。
传说,电影院关门的时候,里面的人比白天还要多。
传说 …… 传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
俗话说,天下大乱必有异鬼出,电影院尤是如此,因为它上演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一旦萧条下来,便会流传起很多的怪诞故事来。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具体电影。
只聊这份怪诞。
只是不知道,这怪诞,究竟会是一种常态呢。
还是一种常态。
01
先说三则故事,有人听过,都是小事,但很值得记录下来。
第一则故事:
豆瓣上有人唱双簧,聊的是一部叫做《林深时见麓》的电影。
这是啥片?
著名导演邹丰的作品。
著名在哪呢?
11 月 4 日这天,许久没有上新片的内地院线一股脑上了一批 " 救市之作 ",这其中,邹丰一人就导演了两部,《林深时见麓》,以及《春水繁星》。
结果果然,《林深时见麓》出圈了——
因为有 " 谣言 " 说它的首日票房仅有 75 元,两人购票。
75 元是啥概念呢?
一个小型的剧组至少也得好几十人,这就意味着,从台前到幕后,创作者本人对自己拍的片都舍不得花钱进电影院去看。
于是豆瓣上有人 A 就说了:
片子一般,关键是我就是两个观众之一
票房 75 元,我一个人就贡献了 70 块!!
另一位是用了什么优惠券!?气死
图源:微博 @八酱日常
不久,就有 B 跟上了节奏:
我是贡献那个五块钱的!
纠正一下,不是用的优惠券!
是不小心点错了又退票
扣了五块钱手续费的
一时之间,人们像看相声似的被勾起了好奇心,纷纷出来看热闹,看看是怎样的俩人,撑起了一部电影的全部票房。
然而,热闹散尽,人们才发现,《林深时见麓》的票房被人们高估了。
并没有 75,而是 56 元。
图源:猫眼专业版
第二则故事:
《林深时见麓》上映不到一周后,电影院里发生了另一件奇事。
周四凌晨,一家影院里进了一群贼。
总共 6 个人。
偷什么?
偷当天的票房结款。
结果翻来翻去,没找到,大概心里嘀咕,这家影院真精啊,不知道把钱藏在哪了。
但来都来了,索性顺了两桶爆米花走了。
影院精吗?
这下轮到影院大哥冤枉了。
因为整个白天,电影院就来了 4 个观众,比贼还少俩,你说哪有什么钱呢?
就那两桶爆米花,大概也就是全天的收益了。
后来人们只能庆幸。
幸好啊,这 6 个贼不是影迷。
否则开个厅放场电影看看,影院的电费损失更大。
特困行业,真不是叫着玩的。
图源:微博 @电影温特
第三则故事:
一家倒闭的影院里,影院经理用尖刀划破贵重的大银幕,口中念念有词:
我又来拆影院了
建的时候很爽,现在拆了
拆了更爽
哈哈哈哈哈哈
02
荒诞吗?
可惜现在没人写书了,不然又是一部《笑林广记》。
带着心酸与泪的。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愈演愈烈,甚或有些见怪不怪了。
就像最后那个故事。
不知你们听到什么,肉叔听到的,是曾经予以的厚望,与今日怒极反笑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