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荒诞无意义,
实则是他们的精神需求
虽然发疯文学能反映一定的情绪不满,但线上能承载的东西始终都是有限的。
部分网友对大学生们的不理解,则是在 " 集体爬行 " 后达到了一种议论巅峰。
有女性在爬行时逃不过被男性凝视,被幻想爬行是一种性暗示。
还有人觉得,大学生这种行为,更像是被某种势力利用了,在举行邪教仪式、有隐喻。
虽然行为是荒诞无意义,但也不必凭空扣上如此大的一顶帽子。
他们不过是寻求一种精神解压,一种对 " 无意义 " 的发泄和呐喊,然后被观者有意的过度解读。
自从集体爬行活动风靡后,更是有人把 " 爬行 " 定性为大学生的集体不满的反抗形式。
只能说,不满是人之常情。
在校园内,大学生们的情绪越来越难以得到发泄。
对于未来,也有不少人开始觉得很迷茫甚至严重感到焦虑,而这种集体形式的爬,却可以让他们得到简单宣泄。
" 他们冲破地域限制、打破阶层制约,只因纸壳小狗和爬行结缘,使原本孤独的个体在话语躁动和注意力包围中表达自我情感,并在体验式参与和群体性欢乐中获得了认同联结。"
爬行队伍在各校不断壮大之后,哪怕是自发性参加,但有学生也开始被约谈和被驱赶,连爬都不能爬。
紧接着,又有不少媒体开始宣传 " 爬行锻炼 " 是需要专人指导,不可以盲目跟风,并认为这种风潮只会保持一阵子。
然而,这种爬行早就从校园蔓延至社会。
不少长时间被封在家或者工作压力过大的人,都会在家或者在其他网上寻求这种集体爬行的活动群。
当然,这些活动就是基于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
11 月 2 日,杭州的地铁 6 号线上就有乘客 " 出现地上爬行等异常行为 ",自称是在进行行为艺术,并且有人跟随拍摄。
此事引起了更多人对 " 爬行 " 的反感,说艺术不等于吓人,也别总拿行为艺术说事。
另一方面,哪怕大学生们在学校养纸板狗、集体爬行是某种情绪的解压方式,也仍然很可悲。
因为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们,除了这些,他们似乎也没有其他途径去发泄。
更可悲的是,他们此时应该还可以像《死亡诗社》里的孩子那样,一起在课堂中学习读书念诗,寻找自我,寻找在社会中属于自己声音,而不是被困在原地。
" 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去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罗说:‘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
在爬行被禁止之后,有人又提出了进行单脚跳。
由此可见," 爬行 " 不过是众多行为中被偶然选中的一种,形式是多变的,主要还是在于他们内心希望消解这种大环境所带来的压抑。
大家也不必高高在上地去批判他们这种无意义与荒诞。
适当地发疯脱轨和摆脱束缚感,不代表真的在进行自我放弃,解压而后勇也是一种前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