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 " 他不能成为内娱审美的底线 ",倒成了 " 他好像要成为内娱审美的天花板 "。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郭敬明在进步,还是观众在妥协,已经是个掰扯不清的问题。
但至少,这种 " 没有剧情,养眼就行;没有内核,只看看画面也不错 " 的心态,并不是一件值得乐观的事。
《演员请就位》里,李诚儒痛批郭敬明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只是认为,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
这句话,或许放到今天仍然适用:我们不能用浮华的外表,来遮盖虚无的内核,不能用所谓审美来推销故事。
我们或许也该想明白:所谓怀念,到底是因为郭敬明真就是 " 审美代言人 ",还是观众只是在迷茫与失望当中,回头抓住了一根稻草。
" 朱砂无存,红土为贵。"
当人们开始感叹 " 我甚至开始怀念郭敬明 " 时,可悲之处,也正是 " 我甚至开始怀念郭敬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