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人身份云泥之别,生活范围几无交集。
何况,大家演绎的抽花签场景,在第六十四回 "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而秦钟,早在第十四回人就死了。
所以现在桌上的 ……
台词内容也随意。
评林黛玉,说她性格不好,不适合娶做老婆。
评王熙凤也一样,说 " 谁娶了她,少活几年 ",聊完还哄堂大笑。
倒也是有评价高的,一个是乐观阔达的湘云。
秦钟(做鬼版)自认,人家应该不会嫌弃他。
而受到一致好评的,是未来的贤内助宝钗和安心守寡的李纨——仍然是刻板印象。
……
Sir 不太相信这是节目主创的心声。
可为什么,原本一档面向年轻人发扬传统文化的节目,遇上《红楼梦》就突然变得没文化了?
明眼人能看出来,节目初衷是好的。
注意节目第一期就打出的旗号:
经典文化、女性。
还有一个词,青春。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即玩梗),去再次演绎古代故事,同时要体现当代女性价值观。
可惜。
当这样简单的愿望,撞上充满复杂饱满、各有风采的女性角色的《红楼梦》,节目的制作惯性就显得捉襟见肘。
几乎所有角色都被套进某种流行公式:
探春拿的是 " 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励志大女主 " 剧本:
她清醒地嫌弃四处作妖的母亲和烂泥一滩的弟弟,以及自己庶出的身份,发誓一定要脱离现在的处境,掌控自己的命运。
妙玉拿的是 " 傲娇酷飒大女主 " 剧本:
天赋型学霸,什么都要争第一,仗着自己才华高,蔑视所有人,除自己外,外人皆为 " 次等 "。
到王熙凤,就是 " 敢作敢当的恶女 " 人设。
我杀人放火,自私自利,可我是敢自首的小姐姐一枚吖 ~
这些套路,耳不耳熟?
放在网文、爽剧里,这种人设非常吸粉。
事业型大姐姐当道,不妥妥等着大杀四方嘛。
可问题是,节目用的人物,人家自己有自己的故事,将它们提炼出来就足够动人,何必用古人的嘴,去强说当代的励志?
探春自有她的格局。
我若是男儿,早离了这里,有一番作为,到时自由我的道理。
也有超乎年龄的清醒。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当然,更有真才实干。
王熙凤连用三个好来夸她:
" 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
还决心和她互做臂膀:
" 如今他既有这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
这,不是当下宣扬的女性力量?
而妙玉也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
她的 " 槛外人 ",不是把自己当上帝,非要站得比 " 槛内 " 的凡夫俗子高(这不又落入功利陷阱?),而是在一个 " 外 " 字:她就不愿进入你们世俗的体系,什么高了低了,通通被她敬而远之。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落得 "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被强盗半夜掳去(高、程版结局)的命运。
在她心里,人世是污浊的,可就算她逃到 " 槛外 ",也没能逃出人世的玷污。
消极到极端,却逃无可逃,这不是彻底的悲剧吗?
这样的悲剧性,不值得拿出来反复咀嚼?
至于宝钗和黛玉的人设。
由于太火—— Sir 猜,玩梗的任务承担最多。
可梗玩着玩着,成了 " 地狱笑话 "。
那么反过来说。
节目假如真正将古代女子的故事,实事求是还原在当下的价值体系里,就完全正确吗?
Sir 同样不敢肯定。
她们就是生活在封建时代。
她们的所思所想,局限于彼时彼刻;她们的行为,同样也是依潮流而动。
当代女性所追求的反抗、自主、平等,对她们来说,只是远在光年之外,都照不到太阳反射的一颗恒星。
反抗什么?
给予她们良好物质基础和诗书教育的贾府?轮不到她们操心关注的政权?还是刻在所有清朝人 DNA 里的 " 礼教 "?
又或者,去反让她们成为一定意义上 " 既得利益者 " 的封建制度?
她们反无可反,也没有理由去反。
发现没有。
" 古代女子 " 和 " 当代女性价值观 ",从根本上就是相悖的。
那传统文化就不可能翻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