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好年华》的争议,只是某一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疏忽和轻视,后期还有补救的余地。
那么放眼国综市场,文化节目面临的问题则难多了。
优秀范例倒是有。
从 2017 年《国家宝藏》开始,文化节目翻红,每隔一段时刻就有一两个出圈节目。
《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上新啦故宫》……
前段时间,河南卫视的 " 奇妙游 " 系列也得到压倒性好评。
端午节奇妙游的晚会全网阅读量 3.4 亿,讨论度 7 亿,让河南台从名不见经传的 " 土台 " 成为观众嘴里的 " 宝藏频道 "。
这些,是市场对文化节目的喜爱。
政策上,也有些优待。
今年五月,《光明日报》发布一篇文章《文化类节目这十年 : 打造文化强国建设的亮丽视听名片》,里面列了几项对文化节目的鼓励性措施。
包括设立重点工程和评奖机制的倾斜。
国家广电总局以 " 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 ""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 " 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引导广播电视机构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特点 …… 对重大选题、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扶持。
国家广电总局还建立 "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 等常态化评优奖励机制,加大文艺评奖倾斜力度,鼓励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引导行业平台、各类媒体加大优秀作品宣传推广,努力为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创造良好条件。
2020 年,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25 个,文化类节目占了 7 档。
第 26 届 " 星光奖(政府奖)" 获奖的 7 个电视文艺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占了 5 个。
文化节目,似乎天然就有 " 叫好 " 优势。
在社交媒体,看文化节目的仿佛比看流量娱乐节目的品味高上一截,拉踩比比皆是。
当恢弘的舞台效果和骄傲的文案交相辉映,观众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顶峰。
高处不胜寒。
当传统文化被当成指标去完成,它势必也有被反噬的风险。
把节目拔高到 " 文化传承 " 的高度,相应的,就会受到观众评论里吹来的寒风。
即使考究如央视也翻过车。
高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个,有观众指出,节目里科普的《尚书》,是错的。
另一个,宋应星作为持 " 反清 " 态度的人,不应该是留辫子的形象。
辫子和《尚书》的问题,其实对于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什么差别。
但既然打着 " 科普 "" 传承 " 的旗号,就总会有人拿着放大镜审视。
其实《美好年华》开始做得很不错。
第一期如潮好评。
主打传统服饰和妆容的展示,经过专家指导,常识上的错误基本可以避免。
本期的重点场景,是一场汉服形制大秀,上百人的队伍,光规模就镇住了观众。
后来,节目不止展示衣服妆容,开始讲故事。
便触到了大众敏感雷区。
服装、历史我不懂,三观可是人人都能来说上两句的话题。
这或许才是当下 " 文化 " 真正的困境。
夹在两股力量的撕扯之中。
向前无力,向后不对。
唯有看着那些披着 " 文化新衣 " 的人群,嚎叫着,争吵着 ...... 然后小心翼翼地原地踏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