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古偶,具体到影视作品无非三类:玄幻、武侠、历史。
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爽剧的审美疲劳,主打特效的玄幻剧和紧扣狭义的武侠剧已经逐渐失宠,反而是相对传统的历史剧赢得了更广泛、更年轻观众的拥趸,小破站上年代久远的历史剧屡屡翻红。
历史剧这个剧种,很容易陷入 " 费力不讨好 " 的泥潭中——
重金置景、等比还原、妆化、服装 ... 不狠心砸钱,根本够不到「质感的及格线」;
剧本难度高,要在观众对历史建立的既有认知下,寻求对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
拍摄视角同样要事无巨细,波澜壮阔的朝廷改革要有,浪潮之巅的百姓庸长同样不能缺 ...
即使做到了这些,也不一定能 " 讨好 " 观众。
15 年前首映的《大明王朝 1566》便是最著名的行业惨案。
近日,一套号称 " 历史传奇剧 " 的 40 集大部头横空出世。
难得的是,它既具备了上述历史剧的优点,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视前排,话题度高,8.5 的开分 跻身年度华语剧集第一梯队。
《天下长河》
片名大气而有气韵,既有时间如洪流奔而过的感叹,也有君民一心上下和睦的空间纵深。
故事从泛滥的 " 长河 " 入手,描绘了康熙十五年从朝堂到民间的众生百态。
清康熙帝,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位皇帝。
历史书上的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还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定的根基。
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铁血亲征、平定北疆,功绩数不胜数。
但《天下长河》偏偏选了大众对他最不了解的一件事进行讲述:治理黄河。
坦白说,仅凭这一角度,就足以证明它有别于传统历史剧。
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在水利系统如此发达的 21 世纪,黄河的治理都是一个老大难,尽管今天的黄河不至于毁堤淹田,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可是一直都是必修的地理课。
换句话说,当观众知道这部剧是讲黄河治理时,便已预知了结局:正如前世的君王一样,康熙没有根治黄河泛滥,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50 年);这条孕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只是在他的任期里的一顿操作后,暂时披上了温情的面纱。
因此,这部剧是以超级英雄的方式,去质疑超级英雄。
当你以这样辩证的认知去走进整部剧时,剧中的几条辅助线索会轻松串联:
康熙治理黄河,说是为了天下,实则是为了巩固北方政权、消除退守关外的不安与焦灼;
权臣索额图和明珠明争暗斗、相爱相杀,一个有血缘红利,一个会布局挖坑,以各自的立场出发,又有什么错?
安徽巡抚靳辅为官二十年刚正不阿一心为民,被贪官泼了脏水却几乎没有任何声辩,任由他人宰割,小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天下为公?
治河天才、河伯再世陈天一,要不是讨饭路上偶遇伯乐,那他还不是一个落地的考生?
《天下长河》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在正史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比如陈天一向康熙献策 " 束水攻沙 ",历史确有其事,靳辅 + 陈天一的组合,也的确是康熙年间的治河能士,但今天的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极其庞大,可持续性极低,编剧对此按住未表,无疑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讨论空间。
它不是以线性叙事回顾历史名人的《康熙王朝》;
也不是斧凿痕迹过重的戏说体《康熙微服私访记》;
《天下长河》就是以康熙十五年的水患为横切面,大事不拘小事不虚,展示了上至朝堂下至乡野中的王道、官道、人间道的众生相,是这个冉冉升起的盛世王朝在某一瞬间的社会风貌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