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努力了四年,朱一龙以为自己终于能担得起演员的头衔了。
结果刚一毕业,他就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天真——原来影视圈并不是考验演技的考场,而是混杂着名利的修罗场。
像朱一龙这样没有背景、资源、流量的小演员,毕业就等同于失业。
离开校园,朱一龙只能选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签约。往后几年事业都毫无起色,只能在烂剧里打转,即便偶尔能捡到几个配角,也很难被人记住。
这是朱一龙的困境,也是演员们的常态。
内娱金字塔尖上那 1% 的人,分走了 99% 的蛋糕,剩下那 99% 的人都注定要坐上冷板凳。
迟钝的流量
内娱是个赌场,所有人都在赌一个机会。
朱一龙,确实是赌桌上的赢家。
2018 年,他乘着耽改造星的东风一炮而红,一部《镇魂》让他跻身行业顶流。
这次爆红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在于《镇魂》之前就有过耽改造星的先例(2016 年,黄景瑜、许魏洲凭借《上瘾》走红),偶然在于当时样本毕竟太少,没有人敢确定这条路就一定走得通。
偏偏《镇魂》捧红了朱一龙,耽改造星的手段自此便也一发不可收拾。
红极一时的朱一龙数据好得惊人,艾曼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第一季度,朱一龙商业价值榜、活跃粉丝榜都位居第一。
面对这样的数据,圈钱的手段不计其数。
比如仗着名气去轧戏,日薪 200 万的作品一年拍上个五、六部;比如攥着流量上综艺,嘻嘻哈哈打闹几天,七位数的合同抱回家;比如趁着红利去卖货,哄哄粉丝流水轻松上千万 ……
随便哪一个,都能赚个盆丰钵满。
朱一龙,却实在不是个称职的流量。
他没有仗着流量戏弄观众,接连推掉了很多工作机会,转身就又进了剧组。
不识时务的朱一龙,活得实在太滞后了。
在这个人人都想割韭菜、赚快钱的环境下,他非得硬着头皮去积累作品。
当时有人断言,像朱一龙这样的,红不了多久。
但后来的成绩你我有目共睹,朱一龙成为了《知否》中的小公爷齐衡;《重启》中的小三爷吴邪;《叛逆者》里的林楠笙;《人生大事》里的莫三妹 ……
演员朱一龙,在混浊不堪里的内娱扎下了根。
朱一龙走红后,有媒体说他很像胡歌。
这是一种路径上的相似,胡歌当年和朱一龙很像,靠着一部剧赚足了流量,但他们却都没有被流量裹挟着往前,而是沉下心来打磨作品,深耕演技,慢慢从一个当红流量转型成实力演员,这样日拱一卒的慢行者,流量中寥寥无几。
在浮躁的娱乐圈里,他们显得老派又迟钝。
这自然不算聪明的流量,却是称职的演员。
说实话,我同样厌恶流量。
但是我并非厌恶这个标签下的所有人,而是厌恶标签背后那些德不配位的作态。
我也不否认朱一龙是流量,但流量于他而言却不是愚弄观众的资本,而是被人们看见的路径。
当演员不得不选择流量这条路才能被看见时,那不该是演员的过错,而是整个内娱的本末倒置。
站在流量和演员的分叉路口上,朱一龙选择了一条更脚踏实地的路。
甚至时至今日,他仍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