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人类现在还没收到回复,实锤 " 三体文明 " 不存在了。
还有冬眠技术。
小说里,若有人得了什么绝症或者身背任务需要去未来,他们就会选择冬眠。
以期未来的科技进步能有治疗良方。
这项医学项目,现实中也的确在研究。
我们可以设法把动物的冬眠能力
运用在人类身上
现在的进度是,已经能把人的核心温度降低三四度,使新陈代谢减缓 20% 到 25%。
听着还行?
但,真正的冬眠,需要将它降低 95%(差不多是真 " 凉了 " 的程度)。
而且,最多保持三四个小时,不然会造成身体损害——
距离真正的冬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说这些技术里最酷的,Sir 认为是 "太空电梯"。
没错,也是真的。
如今的技术难点,是线缆的材料。
所需的材料是碳纳米管
这种材料要强韧四五十倍
总之看完,就算理科成绩再差的观众,也有机会成为三体通、科幻通。
而且还会增加你的代入感——
文字里、想象中那个诡秘的 " 丛林 ",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02
回答?不要回答!
小说那段紧张刺激的剧情你应该记得——
叶文洁私自向太阳发射了信号。
得到回复," 不要回答 "。
但主角嘛,肯定不可能听话的呀。
她回了,由此引出三体文明和人类文明长达三部的对峙。
之所以紧张,因为我们忍不住假设:
未来 …… 会这样发展吗?
很多人知道,人类一直在努力发展太空科技,试图接触外星文明。
我们的确面临和小说相似的道德困境。
且每个时期主流观点不同。
开始,我们的态度非常坦率友好。
1962 年,乌克兰的一台发射机,向太空第一次发出信息。
内容只一个单词 "MIR",俄语意为 " 和平 "。
信息本身 " 具有伟大的象征意义 ",友好是友好了,可信息的语言是摩斯电码。
摩斯电码?外星人能理解?
人类也有后手。
十几年后。
在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也就是绿岸天文台),科学家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波望远镜又发送一条信息。
它用两种不同频率发送,显示方式是一连串的 0 和 1。
长这样:
这次的逻辑和上次不同,不是指望对方能回复沟通。
而是向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 " 告知 "。
发送的信息包括,构成生命的一些化学元素、望远镜示意图,以及人类是由什么组成的、长什么样、掌握什么科学技术。
这差不多是向外星文明和盘托出人类的软肋。
在《三体》世界观这可是大忌。
——恐惧,是整部小说的精髓之一。
小说里整整三部,人类都在费尽心力保护地球的坐标不被发现,以此躲避外星文明的打击。
同时,人类用来要挟三体文明的条件也是如此逻辑:
如果你对人类文明产生威胁,我就把你的坐标广播到太空。
正因为有这个威慑,人类和三体文明才会 " 和平共处 " 几世纪。
发现没。
在 " 是否向太空发射信号 " 这一点上,科幻作家大刘和科学家的意见其实是相左的。
在他的观念里,和平友好,不一定是所有文明都会遵循的道德法则。
最好的方式,还是待在暗处静静观测。
当然,我们的科学家们肯定也意识到发送信号的不确定性。
观测电磁波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包括咱们的 " 天眼 "。
2016 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 " 中国天眼 " 落成,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填充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 500 米)。
天眼的主要任务是 " 追踪巡天 ":在天空中进行漂移扫描、观测系外行星的信号。
如此高密度巡逻,只要外星人有信号传输,不管目的地是不是地球,我们基本都能发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 年,科学家第一次观测到外星的引力波信号——这是人类预测外星文明最可能使用的通讯手段。
之后,人们又检测到至少 50 个引力波事件。
2017 年,天文学家又观测到一个闯入太阳系的 " 天外来客 "。
这是人类第一次定位到天体从另一个恒星系进入太阳系。
一个形似雪茄的 " 物体 "。
终于要有第一次接触了?
很遗憾。
研究发现,第一次引力波,是因为黑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