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 " 天外来客 ",没有检测到它发出的任何信号——它可能真的只是一颗普通的星星。
不过,也是这两次发现,把人类又推到了这个问题面前:
若真的收到外星信号,答还是不答?
争论不休。
直到八十年代,吉尔 · C · 塔特博士博士所在的 "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 协会(SETI)编写了《关于探测到地外智慧生命后活动的原则宣言》。
里面最重要一条,是规定了签署宣言的人将不会发送回复,我们必须针对是否回复达成全球共识。
仍然没有答案。
不是我们在逃避——
复杂的人类社会,也像一个 " 宇宙 "。
许多宏大的未知会被扔进那个深不见底的 " 黑洞 "。
它不是消失不见。
只是留下了一种永恒的,无声的凝视。
03
向上飞吧
纪录片中还有一幕重磅信息。
一封信。
内容细看很奇怪:
亲爱的女儿,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
二百年了,你遇到 ta 们了吗?
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
我相信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第一艘飞向其他太阳的飞船已在途中,还有更多飞船即将启航 ……
我不想让你生活在一艘永远航行中的飞船上,但我相信这样的使命对你会有吸引力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刘慈欣写给未来女儿的一封信。
Sir 觉得奇怪的是时间:二百年?
因为不管是这一代还是下一代,加起来寿命也不太可能两百年。
或许,刘慈欣预设了这样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寿命迅速延长,或者冬眠技术已经成熟,人类可以自由地到达未来。
嗐,大刘又玩了一手 " 文字游戏 "。
这封信表面是对女儿的祝愿。
实际隐含着大刘对人类命运,一贯谨慎的态度——
人类要想生存,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灭亡。
粉丝该激动了。
因为某程度上,这就像是《三体》的一个番外篇啊!
看过前面的文章我们知道了,大刘所有想象力都有迹可循,是现实科技的变形和延展。
那么,人类要如何在太空中长期生存呢?
他大概是知道科技的现实基础,才会对女儿有这样的盼望。
纪录片最终就落在这一个终极畅想。
要实现星际航行的梦想,目前两个技术难点:
生存问题和飞行动力。
《三体》中,人类创造了一支庞大的太空舰队,它们甚至庞大到独立成 " 国 "。
如果拿车和房来比喻,在我们的想象中,星舰肯定是比星球小很多的一个 " 车子 "……
但。
如果它本身就是 " 房子 " 呢?
这 " 房 " 里,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相当于一个小城市。
现实中我们也在努力造 " 房 "。
对生态圈的试验,从 1991 年就开始了。
"生物圈二号",一个占地面积三英亩得生态圈,里面是个微型雨林。
草原、沙漠、海洋、沼泽 …… 地球上有的它都有。
四男四女来到这个生态圈,自己种地、回收所有水、循环利用空气,住了整整两年。
最后试验还是失败了。
制作假山的混凝土吸收了二氧化碳,间接造成氧气的减少。
这是一大设计缺陷。
还有比它更致命的问题。
生物圈要想实现长时间循环,就得有一定规模,而飞船规模大了,推进动力就得更大 ……
现在是在地球,有太阳能可以消耗,但到太空,去哪找类似于太阳的能源呢?
这就到了另一技术难题:动力问题。
科学家找到的能源是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
这种能源清洁,且巨量。
如果能成熟控制核聚变,再利用下海洋的资源,能得到够用一千五百亿年的能源——
比已知宇宙的年龄还大。
目前,核聚变实验堆的实验装置已经在试验。
" 人造太阳 " 正在建造。
或许,不久后的将来,人类就会从中受益。
可以看出。
这些技术,要么失败,要么正在研究中。
可当作家插上想象的翅膀,它们进入科幻世界,处在太空里的战舰会发生什么?
在《三体》中,刘慈欣提出一个可怕的设想。
两个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宇宙中文明的数量不断增长,但物质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