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的危机感不仅源于此。
《走向共和》没拍的是四年前一件事。
1886 年,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等四艘军舰开进日本长崎港清刮船底、漆傅新油,长期漂泊海上的船员们上岸后扑到一家妓院。
与日本人发生争执,后演变成群体斗殴。
双方皆有死伤。
清廷腰杆子自是硬。
12 寸巨炮对准长崎,虽然最后没打。
但此时的日本连艘现代军舰都没有。
这也加剧了日本的反清情绪。
就连小孩都在玩击沉定远、镇远舰的游戏。
1886 年到 1890 年,日本建立了第一支现代海军舰队。
军费开支迅猛增长,购买 " 吉野号 " 是野心难填的缩影。
而另一边,1888 年后,北洋水师再未添过一艘船。
战败
1894 年,甲午战败,全军覆没。
1894 年,慈禧办六旬万寿庆典。
早前她就打过招呼:
"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
原话:
"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
前方军情急电,后边颐和园唱戏三天。
升殿受贺大宴群臣,公事皆延置不办。
导演张黎有几处镜头给的很妙。
开战前,慈禧派奕譞(光绪生父)代天阅兵,就是带这个各国使节记者检阅北洋水师,只见其纪律严明,弹无虚发。
炮弹一出,靶船一炸一个准。
其实,是靠了靶船上的士兵用肉身自燃火药。
制造视觉错觉。
但此事让明治天皇又受刺激,宣称不胜清国之前,一天只吃一餐。
日本平民得知后:他真的,我哭死 ......
镜头一转。
" 白云猪手、龙飞凤舞、蜻蜓点水 ......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茸、烧花鸭 ......" 菜名报着。
慈禧脸色一沉:" 就这么点儿菜,真没法下筷子。"
李莲英连忙躬身:" 奴才无能。"
日本来犯,许多朝廷重臣信心满满。
" 金鼓一震,心胆皆寒。"
"(日本)外强中干,有取亡之道。"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了如指掌,论航速论炮火威力皆不能敌,主张避战,气得光绪面目扭曲。
看数据就懂了:
从 1876 年起,北洋舰队军费为 200 万两白银,一直持续了十年,1886 年北洋舰队军费下降到不足 200 万两白银。
日本军费开支则一直在增长,比如 1893 年,甲午开战前一年,日本军费里陆军共开支 1472 万日元,约为 980 万两白银,海军开支为 810 万日元,约为 540 万两白银(当时1 两白银折合约 1.5-1.6 日元),再加上宫廷经费 15 万两——相当于半艘先进战舰的价钱,另外 10% 的官员薪资具体数据无法查询。
而颐和园修建前后数年花费 800 万两白银,其中 700 万两白银源于海军衙门经费挪用。
没军费拿什么打?
没船没炮拿什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