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刻意突出任何一面的观点,其实是共享两元对立论的预设,因为他们都只是在这个框架中申明某一元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打破两元论的看法是,数字媒介的重大革命,实现了物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实时交互,因此创造出虚拟实在——与物理现实、虚拟空间并存的人类社会第三种空间形态,由此突显了数字媒介性:突破人与外部世界的重重区隔,呈现为人与外部的不断交织、融合的动态过程。当前热议的元宇宙即是这种数字媒介性的一次阶段性集中爆发,数字技术创造新型时空的进程不会止步于此。
在破除形形色色的传统两元论中,最具颠覆性的是人与机器耦合的新型主体的浮现,这也是数字媒介对于人的尺度最彻底的突破——对于肉身主体的突破。数字技术催生了众多的赛博现象,赛博空间、赛博城市、赛博社会等,体现了技术机器系统与人类在多个方面的互嵌融合。赛博人,即是赛博现象中的新型主体,它打破了人与非人的界域,将人与技术系统的耦合视为赛博生存的一元新型主体。这体现了超越传统人文主义主客体两元论的后人类“生成一元论”哲学观。在一元主体观的视角中,有机体生物与有机化的机器系统及社会系统,摆脱了两元对立的情形,转变为共生自主系统。德克霍夫指出,“技术融合既增强人又增强机器,人与机器相会并合成一个共生体,不仅是伙伴,而且或多或少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自然—文化连续统中,人—机共生主体并不排除人类的自主性诉求,只不过这种诉求的提出与实现要以人与技术系统的和谐共生为预设前提。这种生成一元论的创新价值在于,不但要警惕在神本、物本、人本中倚重某一类的倾向,也要规避寻求所谓“本”的本质主义陷阱。不难发现,这种旨在打破两元对立论的一元主体观,与中国哲学主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思维特征有着很多方面的相通与契合。事实上,众多关涉西方现代性主客体对立的批判理论,都大量汲取了中国哲学及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这个观点的重要启示是,突破人的尺度,并不意味着人之自主性的必然丧失;相反,极端割裂人与自然、技术、世界的有机联系,将人与宇宙万物、非人类主体对立起来,正是引发当前人类文明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数字媒介实践之丰富与广泛全球瞩目,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传播学者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更需扎根本土经验,开掘中国思想文化丰厚资源,创造中国媒介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积极推进世界范围的深入交流。在数字技术席卷全球、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的历史时刻,深刻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调适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谋求人类文明更美好、更宏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与责任,中国传播学研究者当负有艰巨而重要的使命。
原标题:《孙玮 :突破“人的尺度”——数字时代的媒介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