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泛黄的、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挎包,是宁陵县柳河镇97岁抗日功臣陈俊成的心爱之物,曾跟着他一起闯过枪林弹雨,一处处弹痕记录着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陈俊成的大儿子、72岁的陈兴伦说:“我父亲最早参加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1944年他跟着司令皮定均在偃师一带打日寇。他担任过八路军的排长,在巩义、登封等地和日本鬼子四处周旋。”据陈兴伦讲述,最让陈俊成老人记忆深刻的是1945年1月登封曹村伏击战。那天,300多名日伪军偷袭曹村,落入了皮定均布置好的陷阱,成为了瓮中之鳖。子弹从四面八方射来,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陈俊成端起机枪奋力扫射,一人打死了6名敌人。当时,敌人也疯狂反击,陈俊成身上被炮弹炸伤。
在解放战争中,陈俊成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后称第三野战军)第十纵队,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荣立了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47年5月15日,在山东蒙阴芦山地区,我军强力包围了国民党74师,战斗到了最紧要关头,司令员陈毅下令:“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战斗英雄!”陈俊成和战友们冲在最前面,经过两天一夜的浴血奋战,把山洞藏匿的7000余残敌全歼。在攻打古都开封时,陈俊成的双腿被飞来的子弹击中。陈兴伦说:“子弹先击中了他的左大腿,又穿过右大腿,是战友们用担架把他抬下战场的,父亲的两条腿上至今还留有核桃大的伤疤。”
作为家中的长子,陈兴伦1969年到山东烟台长岛县当炮兵,守望渤海咽喉要道。“那个时候正赶上珍宝岛事件,我们整个部队都处于战备状态,连长给我们作战争动员,大家听了热血沸腾,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要求上战场,带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精气神投入训练。”说起当年在部队的经历,陈兴伦非常激动,眼眶几次湿润。陈俊成的小儿子陈兴超从小就听父亲讲战场上的故事,1986年他应征入伍,到辽宁大连当海军。在新兵连期间,因为训练刻苦、有高中文化,又写了一手好字,陈兴超被直接选拔到大连甘井子区海军司令部当给养员。他说:“我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做事雷厉风行,常常教导我们要听党的话。这些年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陈俊成一生6次立功,因为年代久远、保存不善等原因,很多证书和奖章都遗失了。家里一直珍藏下来的,只有一个发黄的部队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陈兴超说:“这个挎包被子弹打穿好几个洞,已经缝补过好几次了,但父亲还视若珍宝,不舍得丢弃掉。因为这个挎包曾跟他一起闯过枪林弹雨,是他幸存下来的最好见证。”
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1989年,陈俊成的孙子陈杰应征入伍到湖北孝感当上了一名装甲兵。聊起在部队最难忘的事,陈杰说:“我当兵那一年,正好赶上京广线电气化改造,我们连奉命支援地方,比胳膊还粗的电缆我们连的战士就直接扛着往山上拉,肩膀磨破了皮,肿得像馒头,40多名战友咬着牙坚持了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我本人也获得了连队嘉奖。”
接过祖辈、父辈手中的枪,2013年,陈俊成的重孙陈迪成了辽宁锦州某部炮兵旅的一名战士,新兵连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所有的科目训练。2014年,陈迪参加朱日和军事演习,和战友们一起成功发射炮弹命中目标荣立集体三等功。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时代,78年的光阴,陈俊成一家四代从军,以实际行动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这个普通又特殊的农家小院。陈杰高兴地将7个月大的孙女举过头顶,充满期待地说:“小石榴,你长大了也要去当兵啊,到那时咱们家就是五代从军啦!”微风吹过,小院里响起了欢乐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