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展示近年来全县城市、社会、经济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根据县“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部署安排,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征集系列主题活动。其中由中共阜宁县委宣传部、中共阜宁县委网信办、阜宁县水务局、阜宁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我的家乡我的河”网络征文活动共收到文章投稿300余篇,美图100余张。现选登部分特约作家作品,以飨读者。
射阳河是阜宁人民的母亲河,她以宽广的胸怀和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阜宁子民,似一位智慧的长者,见证着时代发展的足音。
我和射阳河近距离接触是1982年10月25日。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下午3时许,我们先在县武装部集中换装,后步行到阜宁粮库(今兴谷商贸城地段),从这里乘轮船离开阜宁。轮船沿射阳河逆流而上,经建湖、兴化、高邮,一路逶迤而行,于第二天下午到达镇江三号码头,然后,转乘卡车到了部队。
我的老家在凤谷乡下,距离县城较远,年幼时由于交通不变等多方面原因,从未离开过家乡,对射阳河更是闻所未闻。虽然同属于水网地带,见到的河流大多是沟沟渠渠,河面最宽的也不过三五丈,从未见过象射阳河这样宽阔的大河。因此,当我第一次面对如此壮阔的射阳河时,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觉就象见到了长江一样兴奋。
同船的县城战友介绍,射阳河古名潮河,又名射陂,也称射阳港,是由上游射阳湖水冲蚀而成的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天然河道,西从宝应射阳湖起,向东流经建湖、阜宁、滨海、射阳等县,全长198公里,流域面积达4036平方公里,养育着近400万盐阜儿女,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入海河道和航道。作为我县境内的第一大河,射阳河自东沟周湾起至合利双港止,纵贯县境中东部,全长55千米,流域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3%,是灌溉、排涝、行洪和水路运输的主动脉。
射阳河又称“石羊河”。相传很久以前,黄海滩涂久旱无雨,颗粒无收。玉皇大帝听说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一对“石羊”下凡,为灾难中的人们开出一道河流来。他们先是劝说东海龙王降雨解旱情,可是龙王不肯,与“石羊”争战起来。公羊让母羊先行向西开出一条大河,自己则与龙王在海里继续打斗。母羊用两个犄角向西开河,可又放心不下公羊,不时回首望一望公羊,因而开出的河道九曲十八弯。当母羊把河开到宝应境内时,己耗尽全力,再也不能前进。母羊瘫死的地方出现一大片湖泊。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对为民造福的“石羊”,就把这条河称为“石羊河”,将那片湖泊称为“石羊湖”。神话代代相传,渐渐地“石羊河”和“石羊湖”就被说成“射阳河”“射阳湖”。
射阳河碧波荡漾,波涛翻滚,两岸秀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故事传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射阳河就象一根诺大的脐带,将我同家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头连着阜宁,一头连着军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魂牵梦绕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情不自禁的想起阜宁,想起家乡的射阳河。
射阳河哟射阳河!我何时能够再回到你的身旁?
1987年10月,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由于在部队掌握了新闻写作的一技之长,被凤谷乡政府招聘为报道员,因工作关系,隔三差五的到县城办事。当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城还位于射阳河北一隅,县直机关及很多部门的办事机构都设在射阳河北,加上每次到县城办事都是来去匆匆,多少次与射阳河擦肩而过。
1991年秋天,我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被县委宣传部招聘到报道科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在县城工作,同射阳河有了更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因工作关系要到乡镇采访,时常乘车从射阳河上的阜宁大桥经过,每次从大桥经过时,心里都非常兴奋。一是因为当年当兵走的时候,就是从射阳河上经过的;二是因为阜宁大桥非常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飞跨在射阳河上,县境内无与伦比,即使在盐阜地区也不多见;三是因为射阳河波澜壮阔,物产丰饶,鱼虾肥美,两岸风光秀丽。
但是,凭心而论,作为区域内的自然河道,射阳河当时还处于没有开发的原始状态,即便是县城地区也是如此。至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区面积才不到2平方公里,从东向西只有一条主要街道。人们形容当时的阜城大街就像是一条“口袋街”,进得去出不来。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城市建设虽然不断投入,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城市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观。射阳河沿岸大多是低矮潮湿,杂乱无章的民居和散落的单位用房,河的南岸则是密布的芦苇浅滩和沟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