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以网络虚拟世界为题材的动画电影,细田守导演2021年的新作《雀斑公主》(『竜とそばかすの姫』)大概无法避免被与他2009年的作品《夏日大作战》(『サマーウォーズ』)进行比较。事实上,《雀斑公主》中的U世界与《夏日大作战》中的OZ世界也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电影开篇都以无感情的电子合成音搭配虚拟世界内的宏观场景,对这一虚拟世界的核心特征进行介绍;用户虚拟替身与虚拟世界中的景观、建筑都以悬浮的方式弥散在虚拟空间之中,无所谓上下左右、陆地与天空;两个世界都以恣意遨游的巨型鲸鱼为守护者(这可能与细田守的个人偏好相关,在他的《怪物之子》中同样可以看到巨鲸游过都市的壮观景象)。与《头号玩家》等好莱坞科幻电影不同,细田守这两部动画都并未着力于以丰富的叙事细节建立虚拟空间的实感,而是通过大量风格化的视觉奇观,概括性呈现创作者对于网络虚拟空间突出特性的直观把握,比如: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用户以千奇百怪的虚拟形象无组织地共同存在,匿名且平等;与此相对的,虚拟空间则是高度结构化的数据系统(这一点在《夏日大作战》中体现为树状图式的虚拟都市结构,在《雀斑公主》中则体现为进入U世界的标准化流程)。
相比于《夏日大作战》,《雀斑公主》熟练运用三渲二技术创造的U世界更加精致和壮观,橙黄、粉蓝等间色光点排列在画面前景,既像是现代都市的霓虹灯,又像是数码屏幕上的交互按钮,环绕着女主人公贝尔的如同魔法符文般的金色弹幕圈唯美迷幻而时尚,迅速变换的场景带来速度感,而负载音箱的巨大鲸鱼则以其磅礴又流畅的线条展现出世界之阔大与绚烂。但出色的视觉表现却并未拯救《雀斑公主》的口碑,《雀斑公主》在豆瓣只得到了6.3的评分,远低于《夏日大作战》的8.5,几乎在细田守执导的所有作品中评分垫底。
观众为什么对《雀斑公主》的故事不买账?详细对比这两部作品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在诞生于2009年的《夏日大作战》中,网络虚拟空间的关键词是全球互联。在电影开篇对OZ世界的介绍中就已经强调,OZ的特色在于,这里不仅能够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而且可以通过实时翻译功能与世界各地的用户交流。正如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的那样,作为全球化与互联网之共同未来的OZ世界是一个自由、繁荣而友善的地球村,将人们汇聚、连接起来。
这种连接不仅带来乐趣,更产生力量。《夏日大作战》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无疑是,在主人公夏希等人对抗入侵OZ管理系统、打算炸毁核电站的危险人工智能LOVE MACHINE,陷入即将落败的境地时,OZ世界中的用户们纷纷将自己的ID交给夏希,帮助她扭转了战局,而第一个向夏希交付ID的,是一个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素不相识的德国少年。一人呼而千百万人应,当用户们冒着失却全部账号财产的风险向夏希交付ID时,层层叠叠的陌生ID占满了屏幕,而这ID的海洋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足以帮助人类改写未来。所有被这场景感动的观众也会将自己代入其中——不是代入那个面目清晰、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人公,而是将自己投入ID的海洋,成为其中的一员,无足轻重而又不可或缺,与千千万万的陌生ID站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守护所有人共同的家园与明天。由此,一个在互联网空间中由虚拟替身构成的共同体便诞生了,它排除了肉身,所以也就排除了血缘、地缘等具身性的社会联系,它因而松散、平等、自由,但又因其纯粹而拥有空前的凝聚力,诞生于虚拟世界却又有着改变现实社会的强大能量。这种超越国族与文化的、诞生于网络虚拟空间却又蕴藏着强大且积极的社会动能的虚拟替身共同体,就是《夏日大作战》中的互联网乌托邦想象。
从《刀剑神域》(2002)到《尼尔:机械纪元》(2017),我们可以在日本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作品中,找到一个关于这种虚拟替身共同体的庞大作品序列,他们共享着对虚拟替身之间所结成的强烈情感羁绊的信任与向往,并相信这种羁绊在改写、覆写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种种不自由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能够带来拯救世界或者开拓未来的激情与行动力。《夏日大作战》也是这一作品序列之中的优秀代表。
饶有趣味的是,《夏日大作战》在畅想跨越国界的“地球村”的同时,也在尝试以互联网乌托邦的形式重新凝聚日本的民族国家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