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放映《火车进站》开始到现在,电影这门艺术已经走过了 127 个春秋。这个数字虽然远远不及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种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存在时间,但是电影毕竟是 " 博百家之长 "、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取果实的综合艺术,所以它在发展自身之余,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其他艺术种类的巨大能量。就这样,如此 " 年轻 " 的电影,也变得如此 " 苍老 "。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 40 年的蓬勃发展,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提前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甚至有专家预测,我国将在 2035 年进入 " 重度老龄化社会 "。电影是映照现实的,有了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势必会在电影中有所反应。近年来,很多跟老人或老年病有关的现实题材电影登陆大银幕,或许正是创作者们观察现实生活的缩影。
记忆是知识的基础。正如我们所知,记忆的过程对人类生活是宝贵的," 看电影 " 这个动作本身,都需要前后连续不断的记忆参与。当一个人想象自己失去记忆,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非常令人绝望的任务,但健康的人不可能知道人们是如何失去记忆的以及它带来的困难。
不幸的是,大量的老年人患有记忆疾病,如阿兹海默症。这种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目前的医学手段无法将其根治,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直至死亡。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发现,输血、脑部手术或医疗过失都有可能感染阿尔茨海默氏症。" 痴呆症种子 " 存在于血液中,很容易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正因为如此,医生预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将显著增加,到 2050 年,每 85 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患有这种疾病。
如今,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科技设备存储和记忆,但阿尔茨海默病仍是人类最担忧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它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心理痛苦。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是文学和电影等文化产品中经常探讨的话题。
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老戏骨安东尼 · 霍普金斯凭借阿兹海默题材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二封奥斯卡影帝,本片别出心裁地通过阿兹海默患者的视角,为观众搭建了一座叙事迷宫,让人们体验患者真实的患病经验,甚至在几个脸盲段落中,导演拍出了恐怖片的可怖效果。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各种老年病已经不再离网络很远,逐渐变成了社会议题。电影是现实的镜子,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档期,《妈妈!》《哥,你好》《海的尽头是草原》等片中,或浓墨重彩,或蜻蜓点水地涉及到了阿兹海默的议题。在可知的范围内,阿兹海默在今后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中的比重会不断加大。
上文中提到的中秋档三部影片都或深或浅地谈论了阿兹海默症,而这个病症的重要表征——遗忘,也是它们故事的共同起点。
在《哥,你好》的开场,观众就跟随着小伍(常远 饰)的画外音独白得知了他的父亲伍红旗(魏翔 饰)已经有了老年痴呆症,并且伴随着明显的认知障碍。症状直接表现为伍红旗直接对儿子叫 " 哥 ",本片片名的含义第一次在观众面前展开。
《海的尽头是草原》也如是,片头回忆戏份结束之后,老年杜思瀚(陈宝国 饰)看到躺在病床上,已经深陷认知障碍的母亲,依然在热切呼唤着他的亲生妹妹杜思珩的名字,是他决定只身赶赴内蒙草原寻找当年真相的动机之一。
另外一部《妈妈!》自不必说,本片从头到尾都在细致地描绘阿兹海默症对老年生活的困扰以及对病患家人正常生活的冲击。以往国内外关于阿兹海默的电影都是子女如何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或祖父母,《妈妈!》则反其道而行之,让 85 岁的母亲照顾 65 岁的患病女儿。这样一个 " 白发人送黑发人 " 的剧情设定,赚取了观众更多泪水。
遗忘是人生到暮年的必由之路,而这三部影片都从 " 遗忘 " 开篇,引出后续剧情,自然就会给观众一种从人生最后时刻向前追溯的感觉。
俗话说 "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当电影中出现了老人形象,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老人不一定都是慈祥、和善的,正如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老人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并不是所有人到了晚年都会变得慈祥。
银幕上也有很多中国电影展现了老人形象复杂性。
自民国开始," 话剧皇帝 " 石挥就饰演了很多不同层次的老者形象。《太太万岁》里面,他饰演的父亲形象油腻、滑稽、见钱眼开,并且喜欢沾花惹草。对子女来说,这是一个十足的反面教材。